
濕性黃斑病變停藥恐復發 新藥物助延長治療或減負擔
老年黃斑病變是本港主要致盲原因之一;醫管局數據顯示,每年約有1,200宗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新症。此症與年齡增長息息相關,隨著本港人口老化,患者數目只多不少。惟眼科專科醫生余國睿表示,許多患者未有及早察覺病情並就醫,其後亦未能依從醫生指示覆診和用藥,以致錯失挽救視力的良機。幸而,近年推出的藥物或有助減輕患者經濟和時間上的負擔,減少患者管理病情的阻礙,幫助他們長遠守護視力。

眼科專科醫生余國睿表示,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是導致失明的常見原因,然而許多患者未有按照醫生指示覆診和接受治療。
錯誤觀念 延誤治療
七十多歲的何太(化名)早年察覺眼矇,一直以為是年紀大導致的白內障,故未有理會。當她待至白內障「熟透」求醫時,才驚覺眼矇的元凶是濕性老年黃斑病變,即使白內障手術處理了晶體問題,也無法逆轉濕性病變引致的視網膜和視力損害。
余醫生謂,這樣的個案並非偶例。不少50歲以上人士以為眼矇是老花或初期白內障,沒有及時就醫,以致錯失診治時機。余醫生提醒,40歲至60歲人士,至少每一至兩年接受一次全面眼科檢查,而65歲人士則應每年檢查。

余醫生解釋,濕性病變每一次復發,患者的黃斑感光細胞都會受到傷害,視力都會下降。近年面世的高劑量藥物可助患者更持久地控制病情,或能提高患者持續治療的意願。
二號致盲眼疾 老年黃斑病變
余醫生提醒,察覺影像扭曲、變形、視野中央出現黑點,或者對辨別顏色或大小能力下降,都可能是老年黃斑病變的徵狀,應儘快求醫。
老年黃斑病變是繼白內障後,本港最主要的致盲眼疾。老年黃斑病變可細分為「乾性」及「濕性」,分別佔九成和一成患者。雖然濕性病變個案較少,偏偏這班患者的病情發展相對急速和嚴重,「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患者的眼內出現大量『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VEGF會令眼內不正常地增生脆弱的血管,當血管爆裂所滲漏的液體聚積在黃斑區,導致黃斑水腫,令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現時,治療濕性黃斑病變的一線治療為在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又稱為抗VEGF藥物或眼底針,透過抑制VEGF去阻止不正常的血管增生,從而避免血管爆裂造成黃斑水腫。
高劑量藥物 破治療困局
余醫生坦言,儘管本港已有多種眼底針可用於治療濕性老年黃斑病變,且成效及安全性均獲得臨床研究認可,但患者的病情控制仍未達理想:「許多患者礙於時間或經濟因素,沒有依照醫生建議覆診和接受注射,直至復發才再次求醫和接受治療。然而,濕性病變每一次復發,患者的黃斑感光細胞都會受到傷害,視力都會下降。就算再次施打眼底針,視力改善空間都比之前小。」
可幸的是,近年高劑量藥物面世,藥效更為持久,或有助減輕患者的時間和經濟負擔,提高他們持續治療的意願,避免不斷復發造成的視力下降:「患者有機會四至五個月才注射一次眼底針,減少覆診和治療的次數。」

市民平日可用阿姆斯勒方格表 (即「格仔紙」) 檢查中央視力,或有助及時發現視力是否出現變異。
定期用格仔紙 檢查中央視力
濕性老年黃斑病變除了定期覆診和接受治療外,平日亦可使用俗稱「格仔紙」的阿姆斯勒方格表檢查中央視力。若中央視力出現問題,測試者可能會看見格線扭曲、變形、出現暗點等異常情況。
(資料由余國睿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