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朱佳茜小姐、中醫學院院長及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所長林志秀教授、肺塵埃沉着病補償基金委員會研究委員會主席楊海珈醫生和中醫學院冼彥芳助理教授於45週年啟動禮上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中醫藥臨床研究與轉化醫療應用。
肺塵埃沉着病補償基金委員會於過去45年來,致力推動職業病防治與科研工作的融合,資助逾60項研究項目,涵蓋臨床治療、疾病預防及政策落地等範疇。近年,基金委員會更積極支持本地中醫藥科研,尤其資助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進行「清燥救肺湯優化方」的研究,為肺塵埃沉着病(俗稱「塵肺病」)患者帶來希望。
該項目由冼彥芳博士擔任研究負責人,團隊以傳統中醫藥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方法,為塵肺病患者尋求更有效、安全的中醫治療方案,研究正邁向臨床試驗階段。
科研與防治融合 基金委員會選中大中醫團隊打頭陣
肺塵埃沉着病補償基金委員會研究委員會主席楊海珈醫生表示,項目甄選標準著重實用性與創新性,尤其關注研究成果能否「落地」,實際改善患者生活。中大中醫團隊提出的「清燥救肺湯優化方」在早期動物模型研究中已顯示出明顯的抗炎、抗氧化及抗肺纖維化功效,且具良好安全性,因此成功獲得委員會青睞。
楊醫生指出選擇支持此項目,主要基於三大理由。首先是其填補了現時西醫主導治療在塵肺病上的不足,尤其在慢性咳嗽、肺部纖維化等領域,尚缺乏理想方案。其次,中大醫學院擁有良好的科研基礎與學術聲譽,林志秀教授團隊過去亦有多項中藥抗纖維化研究成果。第三,該優化方所用藥材普遍可得,成本不高,具備轉化應用與臨床推廣的潛力。
冼彥芳博士:中醫可科學驗證 優化方效果提升達40%
研究負責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冼彥芳助理教授表示,「清燥救肺湯」為傳統中醫經方,臨床用於潤肺止咳、養陰清燥。然而在處理肺塵病所致的慢性咳嗽與肺部纖維化方面,原方效力仍有提升空間。因此,團隊根據臨床觀察與中藥理論,於原方中加入瓜蔞與浙貝母兩味藥材,強化化痰止咳、抗炎抗氧化功效,形成「清燥救肺湯優化方(MQZJFD)」。

冼彥芳助理教授展示瓜蔞為清燥救肺湯優化方中的另一新增成分,具清肺潤燥、化痰通絡之效,是針對肺塵病肺纖維化的重要藥材。
她指出,動物實驗顯示,優化方在減少肺膠原沉積、降低炎症因子(如TNF-α、IL-6)表達方面,較原方有明顯提升。研究亦發現,優化方能增強抗氧化酵素活性,減輕氧化壓力,整體療效比原方提高約40%。此外,連續口服91天的毒理實驗證實,該方對實驗鼠無明顯毒性,停藥後主要臟器功能亦可恢復正常。
目前該研究已進入臨床前準備階段,預期半年內展開臨床試驗,冀進一步評估優化方對肺塵病患者的實際療效。
林志秀教授:中醫科研實力與日俱增 中西結合為未來方向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所長林志秀教授指出,中醫在香港的發展已邁向制度化與現代化。自1997年起,中醫被正式納入本地醫療體系,目前全港已有三所大學設有中醫藥學院,培育本科至博士層級專才,註冊中醫師人數亦超過8,200人。

中大中醫學院林志秀教授強調研究團隊以實驗數據支持中醫藥於肺塵病治療的應用潛力。
林教授表示,中醫現代化不僅體現在教育與臨床,更重要的是科研水平的提升。中大自1974年已開展中藥研究,2000年成立中醫中藥研究所,至今建立超過330項香港中藥標準,並在國際期刊發表大量論文,成為本地中醫科研的重要支柱。
他指出:「中西醫是互補而非對立的體系。中醫在調理、慢性病與職業病防治方面具獨特優勢,若能與西醫合作,定能發揮更大的治療效益。清燥救肺湯優化方正是一個中西科研結合的典範。」
林教授亦強調,中醫不是玄學,所有研究均採用國際標準,包括隨機對照、雙盲設計、動物實驗、質量控制及高效液相色譜(HPLC)成分分析,證明中醫藥也可以用量化方式驗證療效。現時香港中醫藥研究已逐步走向國際,未來應持續推動以科學方法解讀中醫理論,使中醫療效更易被國際社會接受與理解。
展望未來:基金委員會持續開放資助 鼓勵中醫與科技融合
研究委員會主席楊醫生表示,未來將繼續開放資助計劃,支持所有與肺塵病、石棉沉着病與間皮瘤相關的科研項目,無論是中醫藥、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還是跨領域合作,只要項目具創新性並有望改善患者健康,均會積極考慮。
近年,基金委員會亦資助多項應用AI技術的早期診斷研究,例如透過X光、大數據分析進行肺部疾病預測及風險評估,為預防工作提供新工具。同時亦歡迎更多醫療機構與學術團隊提交具潛力的研發項目,共同推動職業病防治與醫療創新。
(由左至右)肺塵埃沉着病補償基金委員會復康委員會主席余烽立先生、基金委員會主席林健榮測量師,MH、勞工處處長陳穎韶女士,JP、基金委員會45週年活動籌組工作小組主席廖聖鵬工程師、基金委員會研究委員會主席楊海珈醫生一同為45週年活動揭開序幕。
總結而言,「清燥救肺湯優化方」的研究象徵中醫現代化的重要一步,亦體現基金委員會在推動科研、防治與臨床應用之間的橋樑角色。適逢成立45周年,基金委員會繼續以資源及信任,推動本地科研走向國際,為香港職業病患者帶來更好的未來。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