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切治療SMA 助維持身體機能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屬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會因為患者脊椎及腦幹的下運動神經元出現衰退,繼而與骨骼肌肉之間的訊息傳遞受干擾和變差,令肌肉萎縮,影響肌肉運動功能。估計本港目前約有120至180名患者,惟現時政策只有25歲以下患者能夠受資助用藥治療。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朱炎培表示,SMA最常見成因是5q染色體的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SMN1)出現突變或缺損,導致運動神經元衰退和引發此症。「SMA會因應不同的嚴重程度分成一至四型,而從症狀上區分會較容易理解。」

朱炎培指SMA患者若出現吞嚥、呼吸問題,便可能增加死亡威脅。
SMA分4類 多為第三型患者
第一型:病情最為嚴重,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便出現徵狀,如舉手踢腳幅度愈來愈小、到6個月也不能坐,及後出現呼吸困難。如沒有接受合適治療,大部分患者在兩歲前死亡。
第二型:6個月至1歲半發病,症狀與一型相似,手腳漸漸無力,呼吸、吞嚥因難,雖然可坐,但不能走路;若無合適治療也會有一定的死亡率。
第三型及第四型:第三型1歲半至18歲發病,第四型則成年後發病。患者起初能走路,但會逐漸失去行走能力,並需助行架或輪椅輔助,生活質素深受影響。以往沒有藥物治療時,大部分第一、第二型患者在童年階段便會面臨死亡威脅,故現存患者中多數為第三型患者。
朱炎培補充,「下運動神經元逐漸衰退時,肌肉張力變差、出現無力及萎縮狀況,下肢會較嚴重,而近端肌肉受影響較多,即大腿、臀部、肩膊等;病情發展之下,遠端肌肉也會受影響,部分患者的吞嚥、呼吸也會逐漸轉差。」
死亡率銳減六成
受惠於基因診斷廣泛應用,近年SMA診斷比過往容易;加上政府現有新生兒SMA篩查計劃,助患者可以及早診斷和治療。本港現行有3種藥物,包括須腰椎穿刺注射的諾西那生、口服的利司撲蘭以及基因治療阿哌奧諾基。朱炎培指3種藥物安全性高,醫生會因應患者病情建議適合的藥物選項。而據美國民間研究組織Cure SMA報告指,隨新生兒基因篩查普及,以及多種SMA藥物上市,SMA患者死亡率近10年間下降約60%,其中2016年諾西那生獲批後,死亡率下降最為明顯。

撳𨋢對SMA患者來說也可能是難事。
堅毅不屈努力貢獻社會
SMA患者曉恩現年30歲,1歲時父母發現她轉身比人慢、站不穩、常跌倒,便到健康院檢查,最終確診患上第二或第三型SMA。她自14歲脊柱側彎手術後便不能行走站立,須依靠輪椅生活。近年體能、肺功能變差,難以「撳𨋢」,手機也無力掌控,吞嚥困難,需要照顧者協助。曉恩坦言渴望用藥,使她能繼續擔任社工職務,充實自我,貢獻社會。
她誠言除了自己之外,也希望政府能夠放寬用藥條件,讓更多SMA患者能夠及早用藥,以提升身體機能和自理能力,減輕照顧者的沉重負擔。
望放寬藥物門檻 倡病友公平選擇
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內地)已將SMA藥物應用於不限年齡、不限病類的患者,惟港府藥物資助計劃目前仍局限資助25歲以下患者用藥,超過25歲的患者則尚被排除在外。香港肌健協會便有十多位SMA病友因而未曾使用過任何針對性藥物治療,協會期望政府盡快放寬資助門檻,並讓病人了解有關藥物資訊,協助他們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案,保障「公平選擇」治療藥物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