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大過去兩年共獲逾8,700萬元資助26個研究項目。(羅庸軒攝)
聖方濟各大學去年成為第二間應用科學大學,目前絕大部分研究均屬實務或應用研究,過去兩年共獲逾8,700萬元資助26個研究項目。方大指,除接受教資會和校外研究資助外,本身也有很多人捐款和家庭基金撥款支持做研究,不擔心在政府財政緊絀下加快用盡現有資助儲備。獲資助項目當中,包括由馬會捐出約6,000萬元、協助家長紓壓和提供支援的3年期「家長聊闊計劃」,並會用人工智能持續分析和改良服務。
方大絕大部分均屬實務或應用研究
去年11月通過評審成為第二間應科大的聖方濟各大學,上學年和今個學年共獲得8,768.6萬元研究資助撥款,涉及兩個年度的15個教資會競逐研究資助計劃項目,以及11個校外研究資助項目。方大目前絕大部分研究均屬實務或應用研究,題目主要圍繞社會實際遇見的問題和現象等,有別於一般大學的學術或理論層面研究。
政府首次要求8間資助大學「回水」,並在未來3年按比例削減資助大學撥款,教資會的競逐研究資助計劃預算就維持不變。方大社會科學院副教授、研究事務處總監羅耀增表示,除接受教資會和校外研究資助外,作為自資院校也有很多人捐款支持,內部有足夠資金可資助研究,同時有一些家族基金等也會撥款支持他們想進行的研究,如施永青基金、李國賢基金會,因此政府資源雖比以往緊絀,但也不擔心會加快用盡學校現有資助儲備,又直言資金沒有作其他投資但存在銀行也有利息。
方大署理副校長(研究及科技)林靜雯補充,當教資會總預算資金沒有增加但各院校申請項目增多時,即使獲批資助相關金額也會減少,但強調政府提供的研究資助較大,因此每年都一定會申請,同時也會申請不同的外界基金,又說研究接受不同家族基金的資助時,都要符合其目標或關注方向。羅耀增稱,自成為應科大後不覺得籌款變得容易,並稱部分人士會視乎大學有何研究成果才會作出捐助。電子計算及信息科學院梁以德指,方大的研究並不會待政府撥款才進行,部分較急的研究項目也會利用校內撥款進行,又說其每個項目都是因應社會需要而做。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方大約6,000萬元,與5間非政府組織推出為期3年的「家長聊闊計劃」,以家長賦權為核心理念,透過實體和網上服務接觸和支援受壓力困擾的家長、為家長增權、促進家長思維轉變及成長等。當中,網上對話服務擬於8月推出,透過WhatsApp、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作網上輔導,有關對話其後亦會用人工智能分析和整理數據,使5間非政府機構提供更好的服務。林靜雯預期受惠人數相當多,又希望在談論如何「教仔」之外為家長尋回做家長的意義。
邀演員扮病人訓練物理治療學生
另外,本港物理治療師人手持續短缺,方大前身明愛專上學院自2020至21學年起,開辦為期4年的物理治療學學士(榮譽)學位課程,並獲得教育局自資專上教育提升及啟動補助金計劃資助3,320萬元,建立全港首間物理治療綜合臨床教學中心,今年1月正式投入服務。
中心由社區物理治療中心、實習診所和模擬實驗室組成,健康科學院實務副教授、物理治療學(榮譽)理學士副課程主任蔡靜雯說,中心讓學生在正式在外實習前可先接受模擬實習,有助從學習理論的環境過渡至真實環境,以及可在臨床監督下向真實患者進行治療。她續說,課程已全面應用模擬訓練形式,使學生更易理解甚至服務時做得更好,同時會邀請專業演員模擬病人進行訓練,使學生學習溝通技巧、與家屬或照顧者溝通等方面更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