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源與施恩
近日頻頻聽到「飲水思源」四字,皆因「東江之水越山來」剛好六十年。在此之前,香港缺水,所以兩地政府談好,把東江水引來香港。我到過這個工程的重點──新豐江水庫,又叫萬綠湖,果然是山光水色,山明水秀,山青水清,一派大好風光。
我也參觀過沿線一些水利和發電設施,確有可觀之處,包括利用層級式抽水系統循環發電,在缺水的冬季也不受影響。今天的港人也許對此不大清楚,不妨趁官方宣傳「飲水思源」,增加多點認識。
不過,這又令我想起最近觀看的中學生辯論比賽。甲方是「飲水思源」,乙方是「施恩不望報」;辯題:孰輕孰重?孰主孰次?在辯論過程中,聽了一些頗有趣的角度:
──飲水思源當然沒錯,但必須大家都有同樣的感恩之心,向着對方同步前行,自然會愈走愈近。所以,甲方不能只要求乙方對自己的恩德「飲水思源」,而對乙方也曾協助自己進步和成長的恩德置諸不理,不聞不提,彷彿只有自己對別人有恩,要別人牢記自己的恩,還要教育別人「我對你有恩」;手法和目的性愈強,反而愈令人感覺不好。
──「水」和「恩」也要看屬於哪一個層次。如果要用錢買,那麼這是「交易」還是「施恩」?姿態高的就是「施恩」,世俗一點就是買賣;至於買賣是否公道合理?更是見仁見智。如果你情我願,或者屬於不能不做的買賣,那就層次更低了,扯不到「思恩」的層面。
──乙方認同「施恩不望報」,但也要雙方抱着同樣的心。如果某一方施恩望報,跟着求報,甚至製造要對方報恩的理由,那就充滿計算,最後變成算計。這又會增加情緒障礙,大纜也不能連在一起。
──所以,甲和乙都毋須區分孰輕孰重,孰主孰次。各自都對對方有貢獻,無分軒輊;而且要懂得欣賞和主動突出對方對自己的貢獻。如果能創造這種氣氛,不用多說,肯定可以魚水交融。這是一套萬用心理學,無論做生意,管政治,搞公關,或者男女拍拖,道理如一。
順道一提,我的內地朋友曹思源(已故),是成功推動中國實施《破產法》的專家。不知達官貴人有否飲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