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路透社)
美國總統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肆意破壞二戰後美國建立的國際貿易秩序,全球經濟運作邏輯正經歷深刻變化。這場單邊主義霸凌貿易戰,揭示目前美國在經濟政策的焦慮。然而,真正的較量並不限於關稅的數位遊戲,而是在於國家實力的深厚底蘊與人民意志的堅韌程度。
追溯歷史,美國在大約100年前也曾利用關稅作為武器。1930年由共和黨人提出的《斯娒特-霍利關稅法案》,導致美國大蕭條,並於1932年引發民怨,美國民眾將共和黨踢出白宮。如今,美國重蹈覆轍,親手拆解自主建立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所謂的「對等關稅」實際上是對國際經濟秩序的粗暴否定,當一國以國內法凌駕於國際規則之上,以政治脅迫取代市場原則,其信譽與領導地位必定隨之瓦解。更耐人尋味的是,美國對香港加徵關稅的行徑,在擁有貿易順差的情況下卻仍強行實施貿易壁壘,這種雙重標準不僅損害全球供應鏈的穩定,也侵蝕了國際社會對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的信任。

關稅戰較量的是國家實力。(資料圖片)
貿易戰的本質是國力的綜合較量。影響勝負的因素包括資源禀賦、產業鏈完整性、科技創新能力、勞動素質以至社會的凝聚力和耐受力。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韌性十足的供應網絡,配合龐大且高效的市場與勞動基礎,在面對貿易戰時展現出強大的內生動力。此外,中國人民在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的堅韌與耐心,為國家應對外部壓力提供了無形的屏障。
相比之下,美國政策反覆無常,社會分裂加劇,經濟結構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科技企業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傳統製造業則受到外流風險的困擾。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使得美國在這場貿易戰的長期前景愈發黯淡。

美國早前宣布,由5月2日起取消香港寄往美國物品的小額免稅安排,港府表明香港郵政絕不會代收所謂關稅。(資料圖片)
香港是個自由港,始終堅持開放包容的經濟原則,在面對不公平待遇時,回應態度克制,清醒認知自身定位和長遠利益。雖然短期內香港面臨較大壓力,但危中必有機。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具備獨特的地理與政策優勢,再加上高水準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完全有潛力在此變局中開拓新局面。
經濟全球化不會因為一時的保護主義而逆轉,國際社會對公平發展的追求也不會屈服於霸權威脅。中國的發展基於自力更生與開放合作,從科技自主攻關到「雙循環」戰略的推進,再到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及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中國正以實際行動證明,真正的國力源於腳踏實地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