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權重股中,美團走資較明顯。(資料圖片)
港股兩個星期之間由牛變熊,大家人心惶惶,筆者認識的基金經理也介乎於減倉與觀望之間,一方面擔心中美之間鬥法會形成更大的危機,但另一方面覺得暫時影響又未到想像中大,加上今年以來港股升勢不錯,似乎又未須要到完全減倉。
如果由中央結算系統持倉的情況來看,在貿易紛爭期間,其實大戶減持的情況不明顯,特別是部分內需股,似乎成為資金的避風港,致於權重的科技股當中,有部分資金是流出得比較明顯的,例如攜程集團(9961)、美團(3690)等,不過騰訊控股(700)及阿里巴巴(9988)影響就似乎沒有太大問題。
市寬方面,港股大跌3,000點當日,有一個短線極度超賣的情況出現,之後一直維持反彈情況,依情況看反彈應該會維持到5月中左右,然後22,600點會有一個明顯阻力。因為這個同時是量度升幅及下跌裂口的位置。
更有趣是過去16年來,港股年大概是7,000點波幅左右,而今年高低位暫時是18,700點及24,800點,只有大約6,000點,如果真的還有1千點波幅,是向下機會比較大還是向上機會比較大?
理論上就要視乎中美之間會否出現更大紛爭,甚至美國會否因為出現衰退而有更大的資金鏈問題,以現在情況看,似乎向下的機會是比較大的。不過如果配合現在大戶持股的情況,即使港股真的見17,000點,似乎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買入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