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冬奧張家口賽區早前用造雪機人工造雪。(新華社)
北京冬奧及冬殘奧將於下月4日開幕,「綠色辦奧」是今次冬奧的主要理念之一,北京冬奧組委周四講解各項環保建築和設施,包括低碳、重用場館,清潔能源,低碳交通等,並就外界對於張家口和延慶賽區使用人造雪不環保的質疑,強調用水量只佔當地總用水量很小比例,而且國際重大賽事、如2018年南韓平昌冬奧亦大量使用人造雪,因為與自然雪相比,人造雪狀態更穩定,易整理成狀態一致的賽道,某程度上意味著比賽更為公平。
北京冬奧組委發言人嚴家蓉表示,張家口和延慶賽區去年11月曾有暴雪,從而減少人工造雪量,加上賽區有收集儲存天然降水、污水處理、節約用水等措施,智能造雪系統採用目前全球最先進的高效節水設備,因應外界環境保持最佳造雪率,均有效避免浪費水資源。
平昌冬奧人造雪比例佔九成
張家口副市長、冬奧辦副主任劉海峰則指出,按照國際慣例,不論賽事舉辦地的天氣狀況如何,均需以人造雪令雪道符合競技比賽場地的技術規範要求,而「據可查詢的記錄,普萊西德湖、溫哥華、索契以及平昌等冬奧會,也是大量採用了人造雪,其中2018年的平昌冬奧會人造雪佔比達到90%」。

「冰絲帶」將在北京冬奧結束後開放予公眾使用。(新華社)
至於北京冬奧的「綠色建設」,包括以二氧化碳製冷技術打造冰場;建設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預計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的場館「綠電」使用4億千瓦時,減少燃燒12.8萬噸標準煤,減碳32萬噸;構建低碳交通體系,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佔賽時車輛超過八成等。
京奧、北京冬奧場館持續利用
北京冬奧還盡量使用2008北京奧運場館,例如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冬奧時變身「冰立方」,進行冰壺和輪椅冰壺賽事;國家體育館和五棵松體育館將變成冰球場地。為北京冬奧新建的場館亦將在賽後開放予公眾使用,例如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而戶外賽區亦不止能在冬季開放,春、夏、秋還可用作跑步、山地單車、登山攀岩等場地,發展特色休閒度假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