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自古以來認為每年的冬季是養生調理、補充身體營養的最佳季節。中國傳統飲食講究藥食同源,不妨趁此時藉著穀物、肉類、蛋菜等食物之間的營養互補,達到補益精氣、增強抗病能力的目的。
「冬藏」是中醫養生的重要概念,註冊中醫温愛詩博士表示,「冬季期間人體充分吸收時令食物或藥物的豐富營養,從而補充和儲存五臟六腑已經消耗掉的『氣血精津』,以備來年春天人體各個臟腑的『升發』功能和正常運作。」
慎食溫燥肥甘厚膩
很多人愛在冬季食羊肉、飲烈酒「補身」,温愛詩認為這未必適合香港。「中醫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制訂最適合養生調理的方法,並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即根據個人體質、當地氣候特色、每年冬季的溫度等作調理。香港屬於嶺南氣候,冬季並不特別冷,人體亦多半有濕熱情況,若過食溫燥肥甘厚膩的補品,易致腸胃『聚濕生痰,痰濕化熱』,埋下『伏邪』,引起『春溫之邪』,例如肺熱痰濕型的各種感冒與咳嗽症狀。」
食療推介
温愛詩建議冬季可以多食用滋陰潤燥、補肝腎、補虛兼運脾化濕的食物,例如百合、淮山藥、茯苓、枸杞子、沙參、玉竹、石斛、甲魚、花膠(魚鰾)、燕窩、海參、鮑魚、西洋參(花旗參)、太子參、黨參、五爪龍(五指毛桃)等;水果可挑選柑橘類,對人體有『溫潤』作用,適合冬季寒冷而乾燥的天氣。「中醫食療強調『不時不食』,有時間不妨多到菜市場看看有甚麼時令蔬菜和水果,必定有收穫!」惟傷風感冒、發熱、洩瀉者,則慎用或停用此類食療材料。
西洋參鮑魚雞湯(2至4人分量)
材料:淮山30克、茯神片30克、沙參15克、玉竹15克、急凍大鮑魚1至2隻(或已浸泡好花膠適量)、枸杞子10克、西洋參(片)15克、炒扁豆30克、廣陳皮1個、蜜棗2個、烏雞1隻(或豬瘦肉300克)。素食者可以改用去核紅棗10個及冬菇5個取代。
做法:先將烏雞或豬瘦肉洗淨出水;急凍鮑魚解凍並清洗。中藥材及其他食材以清水洗乾淨備用。煲內加入適量熱開水,加入所有材料(西洋參片除外)大火煮開後,調小火再煲2小時。加入西洋參片再煲30分鐘後熄火,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用:滋陰潤燥,健脾補虛。
適合:有皮膚乾燥痕癢,口唇乾燥,疲倦體虛症狀者。
改善血氣循環
冬天如手腳冰冷,可能由於血氣循環不暢引起,尤其是氣滯血瘀的女性或中老年人。温愛詩指最快捷有效是諮詢註冊中醫詳細檢查,辨證論治服用湯藥和針灸調理,「此外,也可考慮食用營養豐富而暖胃的食物,如糯米飯;又或以生薑紅糖做的糯米湯圓、芝麻湯圓或生薑紅糖番薯湯水等溫中補虛的食物。」八段錦、太極拳、瑜伽等運動亦可促進血液循環、行氣活血。每晚用生薑煲水泡腳30分鐘、適當的按摩推拿,也有助改善四肢冰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