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大流行超過兩年,香港現時的主流病毒株為Omicron變種病毒,亦有出現較新型的BA.4及BA.5亞型個案;可是市民能夠接種的疫苗仍為第一代的新冠疫苗。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一項生物訊息演算法(演算法),能夠評估疫苗對於新型變種病毒的有效性。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王海天表示,雖然本港兩劑疫苗接種率接近九成,但在病毒不斷變種下,會出現病毒逃脫,病毒避開免疫功能而再次受感染。演算法有助政府制訂防疫策略,亦可幫助藥廠設計新疫苗。
準確性達九成半
傳統檢視疫苗功效,需要經過最少幾個月的臨床測試,王海天續指,「人們接種疫苗後,若有人不幸受感染,便可計算出患病比例,再對比沒有接種疫苗人士的患病率,而得到疫苗的有效性。」中大醫學院團隊開發的演算法,便可於未接種疫苗、市民未受感染時,已可實時評估出疫苗的保護性有多高,而演算法的準確性達到95%。
現有疫苗保護力逾50%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博士研究生曹莉蓉表示,演算法通過近200萬條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以及49項臨床試驗及觀察研究所得的疫苗有效性數據,開發出這套演算法,「我們分析新冠病毒與疫苗株之間,基於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域的『遺傳距離』,便可有效評估疫苗的保護作用。」而本港現有兩款疫苗對於BA.4及BA.5亞型的保護力,估計可預防重症或住院的保護力達到五成以上。
助研發新疫苗
除了用於估算目前疫苗對於變種病毒的成效之外,演算法還有其他用途。王海天解釋,「綜觀世界各地,其實有多種變種病毒同時流行,各地區的主流病毒不盡相同。得到不同疫苗對於不同變種病毒的有效性之後,就可以更針對性地選用疫苗,提供最有效的保護,有助設計防疫策略。」另一方面,當藥廠研發新型疫苗時,亦可以透過演算法評估不同候選疫苗的有效性,加快了研發的進程。現時研發團隊已經開始與mRNA疫苗廠商開始合作,設計多價新冠疫苗。
加強演算法
研究團隊將來會繼續完善演算法,加入更多數據去「訓練」系統,令應用泛圍更廣,例如年齡、基礎疾病等,可以更仔細評估針對不同群組的疫苗有效性;並將會加入接種加強劑的數據,令評估結果更精準。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研究及生物統計中心主任徐仲鍈教授指,「現時疫苗製造速度追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希望演算法有助追近,甚至跑得快過病毒變種。惟要留意,疫苗除有效性外,安全性亦不能忽視,這方面暫時仍須依靠臨床測試,期望將來有加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