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媽媽懷孕期間最緊張的,必然是寶寶在肚內是否健康成長,因此產前檢查必不可少。從前產檢傾向臨近生產前安排得較多、較密,但近年則傾向「倒三角」式安排,懷孕初期盡可能安排較多檢查,確保胎兒穩定健康,其後便可減少檢查密度,定時監察胎兒成長狀態和媽媽的身心健康便可。這樣的安排有助及早找出胎兒的毛病,讓醫生和媽媽可盡早決定如何跟進。
港怡醫院婦產科名譽顧問醫生梁國賢指,「懷孕初、中及晚期所做的檢查類型各有不同,以初期的檢查類型最多,但無論是哪一階段,超聲波檢查也是當中『常客』,但其目的卻不盡相同。」
懷孕初期(約12周)
主要目的:確保媽媽和胎兒穩定健康,準確檢測預產期,檢查正常的話,孕婦大多可以安心。
‧基本體檢(基本母嬰健康狀態,如高血壓、糖尿病)
‧抽血檢查(血型、有否貧血、感染如肝炎、梅毒、愛滋病及德國麻疹等)
‧唐氏綜合症篩查
‧早孕超聲波檢查(確定孕周, 初步檢查胎兒的身體結構,約有四成可於此時檢測出來;另可檢查胎兒患嚴重甲型地中海貧血的風險,準確度達97%以上)
‧基因測試(如有需要,多用以檢查罕見病,如X染色體脆弱症、脊柱肌肉萎縮)
懷孕中期(約20周)
主要目的:確定胎兒結構發育正常,以及有否早產的可能性。
‧結構超聲波檢查(隨著胎兒發育,進一步檢查結構發育是否健康)
‧媽媽精神健康評估
懷孕晚期(28周至36周)
主要目的:評估孕婦和胎兒狀態,決定生產方法及日子,以及需要的準備工作。
‧超聲波檢查(檢查胎兒有否發育不良、胎位、胎水等情況,約有0.5%結構問題在此時才出現,如30周開始發育的腸道便須於此時檢查是否正常)
‧媽媽精神健康評估(產前有可能較容易情緒低落,可於此時作評估)
胎兒常見三大毛病
梁國賢表示,約97%母嬰情況均是健康而正常,只有約3%個案存在先天性問題,較常見的主要是唐氏綜合症、地中海貧血及先天性結構問題。若醫生及早診斷出來,就可及時安排相應的治療和產後準備。
隨著醫療儀器發展越趨進步,目前產檢篩查不但達到無創,更提升找出上述毛病的機會。其中用作結構性檢查的超聲波儀器就發展至高解像度及高頻率,能更準確觀察胎兒微細的器官發育,尤其是複雜的心臟,可更仔細檢視其血流、跳動,甚至功能,並減少假象的機會,例如心跳較快但過往因超聲波頻率問題而未能及時捕捉的情況等。還可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幫助量度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