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常見於長者,症狀不但影響生活質素,更會增加死亡風險。長者同時兼患不同慢性病,往往令治療安排變得複雜。不過,隨著醫藥發展的進步,醫生在不同階段依照患者病情調整藥物,不但有效改善心衰竭症狀及減低死亡率,更有望減藥。
90歲的林婆婆(化名)體重高達98kg,患有心衰竭的她同時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每天需服食八種藥物控制病情,惟效果並不理想,仍受心衰竭的症狀困擾。心臟科專科王思齊醫生解釋,林婆婆的情況十分常見,年紀越大,患心衰竭的機會越高,70歲以上的長者約有一成人以上患病,「隨著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相信患病人數有增無減。」
心衰竭死亡率可高於癌症
年長患者普遍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心瓣膜病、心房顫動等,均可導致心衰竭;若有肥胖問題及缺乏活動,患病機率又再提高。王醫生指,一旦患上心衰竭,患者最常見氣促、活動能力下降、易累、腳腫的症狀,「患者會先由走動時較以前氣促,慢慢進展至平躺時氣促;而腳腫的患者如病情持續惡化,水腫部位會慢慢由腳部向上移,可致肚皮、胸口或更高位置水腫;少部份患者更可能有咳嗽(尤其是晚間)、哮喘聲等現象,嚴重影響生活質素與心理健康,甚至可致死——死亡率比癌症更高。」
因此,醫學界一直為治療心衰竭積極進行研究,近年就依據左心室射血指數分將心衰竭分為以下三類:
左心室射血指數 | 特點 |
40%以下 | 屬收縮型心臟衰竭(HFrEF),代表左心室收縮功能差、 病情一般亦較差,多數需不時留院接受治療。 |
40至49% | 左心室收縮功能有少許阻滯,但情況比上組別患者較輕微。 |
高於50% | 屬舒張型心臟衰竭(HFpEF),代表左心室收縮功能正常, 惟舒張功能有問題,常見於長者、肥胖、三高患者。 |
王醫生指,不論哪類心衰竭個案,盡早安排進取的治療方案已成為近年的治療趨勢,醫生一般透過心臟超聲波檢查已可為懷疑個案確定心衰竭類型,從而決定適切的治療方案。
進取治療方針 有利患者改善病情
「急性心衰竭患者通常於院內處理,方針通常較進取,以盡快穩定病情。當病情穩定,處理方法與門診最常見的慢性心臟衰竭個案大同小異,均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王醫生解釋,慢性心衰竭患者大多需要處方口服利尿藥,以排走多餘水分,再處方針對改善心衰竭的四大類藥物,包括ACEI/ARB/ ARNI、Beta受體阻滯劑、MRA和SGLT2抑制劑。
王醫生強調,近年治療指引建議心衰竭患者應盡早選用以上四類藥物,以改善症狀、降低死亡率、回復良好生活質素。針對左心室射血指數低於50%的患者,四組藥物療效明顯,但門診最常見的HFpEF患者則以SGLT2抑制劑獲研究證實其效果較其他三類藥物顯著,故現時被納入為一線治療藥物。
說回林婆婆的情況,醫生為她審視病情後,決定為她調整藥物種類,加入原本沒有的MRA及SGLT2抑制劑;四個月後,婆婆的體重減少4kg,症狀明顯轉好的她更可停用二款藥物及減少第三款藥物。當然,不同患者病情有異,所需的治療、效果及副作用亦因人而異,但王醫生希望藉此鼓勵長者,即使年紀大、症狀多、藥物多,一樣可以找到適合的方法改善病情與生活質素,切勿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