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傷口,很多人都不會特別重視,可能隨便塗塗消毒藥水便算,甚至不去處理。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提醒,有一系列人士,若有傷口會較容易引致蜂窩性組織炎,沒有及時治療甚至需要截肢!
甚麼是蜂窩性組織炎?曾祈殷解釋,「皮膚底下的脂肪層其實是一個蜂窩狀的組織,組織之間會有一些空隙,如果細菌入侵到這些空隙並繁殖增生,就會引致蜂窩性組織炎,而從表面看,皮膚會有紅、腫、熱、痛的炎症反應。」
細菌經傷口入侵
傷口是細菌入侵身體的切入點,除了一般因為意外跌倒、入廚不慎切到等的傷口之外,即使小如蚊叮蟲咬,又或因長期的皮膚病,如香港腳的真菌感染、免疫系統問題的濕疹、銀屑病等造成皮膚龜裂,都會形成傷口,讓皮膚表面上的細菌有機可乘,引起繼發性感染。
高危群組廣泛
小傷口引致大問題,或者大家都不認為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事實上很多人都屬高危一族。曾祈殷表示,「血液循環不理想人士,如周邊血管病變、靜脈曲張、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管較易有若干程度閉塞,尤其遠端位置如腳部等地方,有傷口便易受感染;免疫力差人士,包括癌症、腎病、免疫系統疾病、正使用抗排斥藥、類固醇、癌症治療藥物等,較易受細菌侵襲;接受過電療或淋巴切除人士,血液及淋巴的循環都會較差,受影響的手或腳較易水腫、皮膚炎;肝腎病患者也容易水腫而出現繼發性感染。另一方面,紀律部隊、於廚房和街市工作、運動員也屬高危,他們的共通點是需要長時間穿靴、運動鞋,容易患上香港腳,並在皮膚上形成小傷口。」
惡化或要截肢
若細菌孳生得快,蜂窩性組織炎亦可演變得很快,一兩天之內由一小範圍擴展到整隻腳。曾祈殷續指,「曾有個案是蜂窩性組織炎,然後『含膿』,有膿水分泌流出,需要放膿。」如果細菌感染不只是皮下組織,而是更深入的肌肉層就很危險,或造成細菌入血出現菌血症甚至敗血症,這時患者不但紅腫熱痛,還會發燒、疲倦、頭痛等,部分患者會淋巴結腫脹。「治療上需要與時間競賽,檢驗屬哪種細菌感染,再用適合的抗生素治療。如果太遲治療,影響範圍太大、感染到深層組織如肌肉、筋膜、骨骼,有可能因細菌入血引致生命危險,而用廣譜抗生素、很大劑量都未能控制感染,便要考慮截肢。」
認真處理傷口
為避免嚴重後患,傷口的處理便很重要。曾祈殷強調,「不建議隨便到藥房購買抗生素藥膏塗抹,因為要因應細菌種類對症下藥;另外勿以為洗澡可當作處理傷口的方法,因為食水並非絕對潔淨。」有傷口時,應戴上手套,在無菌狀態下處理。先用獨立包裝、專門用於洗傷口的消毒藥水,配合棉花棒等工具清潔患處,然後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最後貼上防水膠布,以免弄濕傷口再次污染。如果發現傷口旁邊愈來愈紅腫,分泌出膿水,便建議及早求醫,有需要時用抗生素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