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0-12-17 04:30:00
日報

內視鏡監測炎症性腸病 黏膜愈合新目標

分享:
患者每天可能要上多次廁所,大大影響生活。

患者每天可能要上多次廁所,大大影響生活。

王衡海指內視鏡對於炎症性腸病的斷症和監察擔綱重要角色。

王衡海指內視鏡對於炎症性腸病的斷症和監察擔綱重要角色。

長期腹瀉及出現血便,有可能是患上炎症性腸病的警號,嚴重者可一日上8至10次廁所,大大影響生活及社交。此病會令患者的腸道黏膜持續發炎,甚至潰爛,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王衡海表示,「一般而言,出現腹瀉長達四星期的人士,建議作內視鏡檢查,因可能已患上慢性腸炎。」

炎症性腸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大致可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患者多為20至40歲,因腸道長期發炎及潰爛,會出現血便、肚痛、腹瀉,甚至體重下降和發燒等症狀。

adblk6

增大腸癌風險
此病亦會引發不同併發症,包括貧血、關節性疾病、眼睛疾病、皮膚疾病和肝膽管疾病,如任由腸道長期發炎,更有可能誘發癌症。王衡海指出,「如腸道長期持續發炎,一般在患病約8年後,大腸癌風險隨之增加,更有報告指出此風險會增加2至5倍。」

快速判斷病情
現今沒有單一測試可確診,大多須綜合臨床評估、血液檢測、內視鏡及X光檢查等方式才能斷症,而當中內視鏡擔綱重要角色。王衡海指,「透過內視鏡,可了解腸道黏膜有否瑕疵或潰爛,快速分辨患者所患的是潰瘍性結腸炎還是克隆氏症。除有助監察病情嚴重程度外,內視鏡能幫助找出腸道內變化較多的部位,以便醫生於特定位置抽取腸道組織化驗。惟長期發炎或令腸道出現疤痕,增加判斷組織變化的難度。」

隨著科技進步,現時內視鏡的鏡頭及輔助儀器亦有所改進,加上強化內視鏡技術的出現,包括窄頻、藍光或色彩,能助醫生比以往更容易及清楚察看腸道有否異樣。


生物製劑助愈合 
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最大目標是達至黏膜愈合,症狀得以紓緩,甚至令組織不再發炎,讓患者重拾正常生活。一般而言,早階段治療會使用如類固醇等免疫治療方案,倘若未能改善病情,則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以往醫生會在病情嚴重才使用生物製劑,但現時會考慮在情況變差前採用,冀盡量幫助腸道愈合,以保留患者日後的腸道功能。在治療期間患者可透過內視鏡檢查,監察病情進展及治療效果,以便醫生適時調整治療方案。

adblk7

腸道的發炎部位愈多,大腸癌的風險亦相應增加。現時目標是在病變組織變成癌症前,把病變組織移除。內視鏡有助準確偵測出這些組織,相比以往可能要切除整條大腸,現時醫生只需移除特定病變組織,讓患者得以維持生活質素。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