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燒,家長多會認為只是季節性疾病如手足口病、感冒等,但原來亦有可能是引致兒童全身血管急性發炎的川崎症,如沒有接受適切治療,可致冠狀動脈瘤和動脈收窄,影響終身健康。惟調查發現有八成家長對此症並不認識。
每年1月26日是「世界川崎症認知日」,香港小童群益會及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希望透過不同活動提升大眾對川崎症的認識。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前主席吳彥明醫生表示,「川崎症常見於5歲以下兒童,每年約有200名兒童患病,成因不明,但估計與免疫系統、感染或者遺傳問題有關。其中持續發燒是最明顯徵狀,如果發燒持續5天,使用退燒藥可減退,但藥力過後又再燒,家長就應要懷疑孩子是否患上川崎症。」
大眾認知不足
可是,兩會早前作出的調查,卻發現家長對川崎症認知不足。香港小童群益會高級服務顧問林綺梅指,「調查收到來自幼稚園家長共2,896份的有效回覆,發現80.4%人不知道川崎症,約一半受訪者知道「持續5天高燒」(54.7%)和「四肢及軀幹出現紅疹」(52.2%)是主要病徵,不過亦有四成人不知道任何一種病徵。知道川崎症黃金治療期為發病後5至10天的,只有約四成人。」
手腳浮腫脫皮
香港兒科心臟學會主席張蔚賢醫生指出,除發燒和出紅疹外,川崎症還會有其他徵狀,「例如手腳浮腫,約一至兩周後手指和腳趾會脫皮;舌頭變紅變成『草莓舌』,又或嘴唇乾裂,喉嚨發炎;雙眼結膜充血,但不會有分泌物;頸淋巴結腫大;部分患者過往接種卡介苗的位置會紅腫。值得留意徵狀未必同時全部出現,或會先眼紅,之後才出紅疹。」
易患冠心病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川崎症可為患者帶來嚴重後果。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前主席李淑嫻醫生解釋,「川崎症會使全身的血管發炎,對中度大小的動脈影響最大,能波及腦膜、腸胃、脾臟等,而最擔心是心臟冠狀動脈。動脈血管壁由三層組成,如冠狀動脈發炎,急性期可引發死性動脈炎,破壞血管內膜和中膜,血液走入破裂處就會形成冠狀動脈瘤,情況不能逆轉,更可形成血栓。長遠則會令腔內肌纖維母細胞增生,並出現鈣化,令血管壁增厚,血管變狹窄。到其時患者的運動機能會變差,也增加日後心臟病發的風險,或須做搭橋手術處理問題。」
如在黃金治療期使用丙種球蛋白治療,便可大大減低發炎反應,血管瘤的風險減至5%。張蔚賢補充,美國研究也發現,40歲以下因冠心病入院人士,5%曾患川崎症,當中很多患有冠狀動脈血管瘤,家長宜多加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