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4-07-03 04:30:37
日報

定期量血壓 預防心腦血管病

分享:
定期量血壓 預防心腦血管病

定期量血壓 預防心腦血管病

根據衛生署資料,本港15至84歲的人口中有近三成人患有高血壓。不過大部分高血壓都屬原發性,沒有症狀,患者往往在出現併發症才發現,所以高血壓又有隱形殺手之稱。老人科專科醫生林楚明提醒,市民尤其是長者都要定期量度血壓,才可以及早預防高血壓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
 

香港街景

本港成人中有近三成患高血壓。

高血壓定義

只要收縮壓(上壓)高於140毫米水銀柱(mmHg);舒張壓(下壓)高於90毫米水銀柱(mmHg)就屬於高血壓。但如果上壓介乎130至140mmHg之間,下壓介乎85至90mmHg之間,就已經是偏高,需要關注及留意。林楚明續指,長者和年輕人的高血壓定義沒有分別,「以前有些誤解,認為長者的血壓可以容許偏高,但近十年的研究均推翻了有關說法。如果長者有身體殘疾等健康問題,則會調整治療標準或指標,以平衡療效及副作用。」

血壓突然飆高並不等如高血壓,林楚明形容,血壓好像天氣一樣每天都有變化,氣候則是整體大方向;如果每一分鐘量度血壓,就一定有高低,所以需要關注的,是血壓會否持續地偏高,或長時間慢慢升高。一旦出現血壓突然飆高的情況,醫生一般會建議病人定期量度及覆診就可。

75歲以上每年量度

如果平時的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衛生署一般建議約兩年量度一次;但如果平時血壓已經偏高,就建議半年至一年量度一次,及早治療以預防併發症。另外由於長者患血壓高的情況比較普遍,衛生署建議75歲或以上人士就算沒有血壓高,也須每年量度。

除血壓高外,長者也需關注血壓低的情況。年紀漸長後,身體自動調節系統會因退化而出現偏差,或在服藥後都可能出現體位性血壓低,即指由平躺的姿勢改為直立時,血壓下降超過20mmHg,患者有機會出現頭痛、暈眩、疲勞、意志集中力差等症狀,或有跌倒風險。

Ad Block
老人科專科醫生 林楚明

林楚明指大部分血壓高都是原發性。

長者治療有別

上壓超過140mmHg,下壓超過90mmHg,就需要服食血壓藥治療。中年及長者的治療上稍有分別,在處理長者高血壓時會小心很多,「長者的血壓高與中年人的血壓高不同,中年人很多時是上下壓同時偏高,反而長者很多時上壓偏高,下壓卻偏低,或與血管硬化有關。如果強行將血壓壓低,很可能導致體位性血壓低。在處方藥物上,要比一般成人更為小心,用藥時需定期抽血以確定藥物的副作用。」

不少人擔心血壓藥會愈食愈純,開始服食後就不能停藥。林楚明認為,最重要的是先明白血壓高的原因,絕大部分血壓高都是原發性,醫學上無法找出致病原因由根本處理,惟有控制血壓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保持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