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磅重是患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
香港每年因心臟衰竭入院估計高達18,000人次,平均住院6至10日。最近一項國際大型研究證實,其中一款本來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恩格列淨,可減低舒張型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和入院風險,有助患者管理病情,減低醫療系統的負擔。


陳藝賢(左)及朱先生(右)。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藝賢表示,心臟衰竭分兩種,分別為收縮型及舒張型,「收縮型心臟衰竭為心肌變弱無法擠壓血液而令血液輸出減少;而舒張型則因為心肌纖維化變得僵硬,收縮後無法正常放鬆,令心室不能充血,減少下一次收縮的血液輸出量。舒張型佔了所有心臟衰竭個案一半以上。」
減死亡及住院風險
心臟衰竭屬長期病患,需要以多種藥物作治療,惟針對舒張型心臟衰竭的話,一直都沒有有效藥物,只重點處理有關成因,如有冠心病會通波仔、有房顫便用薄血藥。最近藥物使用上有新進展,SGLT2抑制劑恩格列淨,最近於一項有5,988名舒張型心臟衰竭患者參與的研究中,發現相比使用安慰劑,可減低發生心血管死亡或因心衰竭住院的風險達21%、減低因心衰竭住院和復發達27%;也減緩腎功能下降速度約一半。陳藝賢指,「雖然藥物對此症有效的機制未明確,但估計與腎臟排出糖分而令小便量上升,繼而血壓下降;血管擴張減低心臟輸出血液壓力;以及減慢心臟纖維化等因素有關。」
自我管理同樣重要
陳藝賢提醒,「除藥物外,患者的自我管理對控病同樣重要,即包括對病徵的認知、監察,並改善生活習慣,保持警覺,發現有異可及早處理和求醫。」由心臟病人組織組成的「心臟健康列車」作出的調查卻發現,44%患者不知道個人行為和習慣與因心臟衰竭入院的次數有關;25%患者從不或很少每天運動30分鐘;亦只有13%患者常常或每天量度體重。陳藝賢認為本港的心臟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薄弱,要多加留意。
留意體重變化
當心臟無法輸出足夠血液供應全身,或會出現呼吸困難、氣促、腳腫、疲勞等問題。患者於日常亦要戒煙、奉行少鹽油糖及高纖飲食、注意足夠休息和運動。陳藝賢補充,「留意體重變化亦很重要,如一日上升2磅或一周上升5磅,便可能是身體開始積水,需要限制水分攝取、增加去水丸劑量和求診。」
忽視冠心病致心衰竭
朱先生今年58歲,5年前因為心口痛求診,到醫院作心臟造影檢查,發現心臟三條血管阻塞均達中上程度,也有血糖和血壓高問題,但朱先生認為自己年輕,選擇藥物治療。至去年底節日期間,朱先生連日暴飲暴食,如炸雞、羊腩煲等,一天早上吃早餐後感覺胸口翳悶、嘔吐、氣喘,須到急症室求醫,最後確診舒張型心臟衰竭,同時要做通波仔。現要服用去水丸和糖尿藥等,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