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2016年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而死亡的人數為1,326名,屬十大疾病殺手之一,但由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香港胸肺基金會、香港胸肺學會及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卻發現港人對此病的認知不足,藉11月21日世界慢阻肺日前夕,大眾不妨對此病多加關注。
香港復康會總監(復康)廖潔嫻表示,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74%被訪者沒聽過慢阻肺病,亦只有23%人可指出吸煙是此病的主要成因,同時有83%被訪者誤以為慢阻肺病不會致命。而針對患者的調查亦發現,逾六成患者認為在日常生活及情緒有中度至非常嚴重影響,以及有約七成患者覺得社區支援不足。
吸煙為主要病因
慢阻肺病是一種持續性呼吸道阻塞性肺病,香港胸肺學會會董謝海南醫生解釋,「當呼吸系統長期受到刺激,如吸煙或吸入二手煙、空氣污染、於工作環境吸入煙塵及化學物,便可能導致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使呼吸道收窄及阻塞,並出現咳嗽、多痰、氣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情況嚴重,患者可能得不到足夠氧氣去維持身體運作,令身體機能下降及影響日常活動;亦增加了患上肺炎、肺癌、高血壓、心臟病、抑鬱症,甚至死亡的風險。」由於肺組織受破壞後不能修復,故此病無法根治。
良好自我管理有效控病
要減低慢阻肺病對生活的影響,病情管理十分重要。謝海南指出,「藥物可改善肺功能、紓緩症狀及防止惡化,分預防病發藥物和救急藥物兩類,前者近年有較新的長效吸入式乙型促效劑和長效吸入式抗毒蕈鹼等,更有研究顯示混合兩款藥物使用可提升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一些胸肺科復康治療如運動、呼吸訓練等,亦有助患者紓緩症狀、增強體能及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廖潔嫻續指,患者的良好自我管理可更有效控制病情,「例如參加一些復康課程,學習可慳氣慳力的方法,並多留意身體變化及與醫生溝通,以制訂針對性治療方案;如情緒變得低落,建議可找專業人員提供協助以紓緩壓力。香港復康會亦有提供相關服務,如自我管理課程、心理社交支援小組、復康運動小組等。」
需要社區支援
今年70歲的顧先生,煙齡超過30年,於2000年戒煙,但同年確診慢阻肺病。當時有走路氣促、氣喘症狀,並處方了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確診初期知道此病不能根治,因此覺得不開心不想外出,減少了與朋友的聚會;及後接觸到復康會,參加其活動時認識到同路人,心情才有所好轉,亦有於復康會做義工。惟近年肺功能轉差,走路也會氣喘,需用輪椅代步,另要用氧氣樽協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