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變(Cervical myelopathy),顧名思義是頸椎問題影響到脊髓,繼而出現一系列徵狀,例如手麻腳痺、有火燒、蟻咬的感覺,又或疼痛無力,難以控制較微細的動作。如果發現有以上徵狀並維持一段時間,應及早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求診,避免不可逆轉的神經損害。
註冊物理治療師程鈞筵教授指,脊髓型頸椎病變是頸椎結構的異常或退化,而導致脊髓受壓,直接影響到神經系統的傳導功能,令患者出現感覺異常、動作功能及反射神經的一些問題。
成因多樣
頸椎問題往往聯想到平時姿勢不良,程鈞筵解釋,「脊髓型頸椎病變成因分先天和後天兩類。先天性可能是基因或者發育不正常,如軟骨發育不全症(Achondroplasia),導致椎管空間天生較狹窄;後天方面,最常見是退化問題,如椎間盤突出、關節退化生骨刺、黃韌帶肥厚都有可能壓住脊髓。另外,外傷性如車禍、頸部扭傷;病理性如椎管出現腫瘤,也可誘發脊髓型頸椎病變。姿勢不良也有部分關係,如低頭族常頸椎前傾,令椎間盤向後的壓力增加,有機會影響脊髓;又或者身體為保護脊椎關節及頭部不往下掉,頸部肌肉繃緊。另外也逐漸改變椎管內的應力分布,令黃韌帶慢慢增厚,也增加了脊髓型頸椎病變的風險因素。」
影響生活質素
年紀較大、常在辦公室久坐、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熱愛高強度運動如相撲、舉重等人士,都屬高危一族。若出現徵狀或影響日常生活,程鈞筵續指,「患者可能拿杯都覺得手無力,又或因長期麻痺而感到很痛苦,影響生活質素。嚴重者更不在話下,可以大小便失禁,甚至癱瘓。假如年紀大的話,腳無力容易跌倒,又可能引起其他併發症。」診斷脊髓型頸椎病變,物理治療師會先問診了解徵狀,繼而做一些測試作評估,例如肌肉力量測試,以及霍夫曼徵象、萊爾米特徵象等,檢測有否增加了深腱反射,若測試屬陽性,就需要做MRI等影像學檢查以助確診。
治療需耐性
物理治療師首先會為患者冷敷或熱敷、超聲波處理疼痛和炎症;然後需要穩定並活化深層頸部肌肉,防止情況惡化;下一步是矯正不良姿勢,有需要時配搭神經動態放鬆技術,減低周邊神經壓力;最後是功能性訓練,慢慢恢復一些日常功能如拿水杯等。療程由輕微的4至8星期至嚴重的6至12個月不等。程鈞筵提醒,脊髓型頸椎病變是一個較慢性及嚴重的問題,療效不會即時可見,患者需要耐心接受治療。
小運動助預防
除了日常保持良好姿勢外,也可透過一些小運動去訓練深層頸部肌肉,提升頸的穩定性及矯正姿勢,預防及紓緩脊髓型頸椎病變,程鈞筵推介以下兩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