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潮肆虐近3年,各地政府都採取各種措施應對,並透過不同的方法呼籲人們參與或依從。哈佛大學的研究便發現,使用正面的措辭強調行動的好處,遠比威嚇等負面言語,更能鼓勵人們接納。
84國家大型研究
該項調查涵蓋全球84個國家近16,000人對新冠肺炎健康資訊的反應,包括盡可能留在家中、避免到商店、使用口罩及在接觸病毒時進行隔離。而發放資訊時有些側重於採行動的潛在好處,例如說明實踐這措施可以保護自己和他人,有些則強調不採取這些行動可導致的潛在損害,例如不實踐會危及自己和他人。
強調壞事無好處
結果發現,雖然接收資訊的民眾並沒有因為正面或負面的宣傳而改變行為,但資訊傳播方式的心理影響甚至超過實際疫情,原因是負面資訊則可引起人們的焦慮感。有關研究已刊載於 《Affective Science》。
專家指出,無論是病毒爆發還是自然災害,有效的風險資訊傳播可以幫助民眾作出明智的決定,而數據表明,威脅民眾並不能改變人的想法,若公共衛生資訊強調可能發生的壞事,只會徒添民眾的焦慮,不會對行動產生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