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9-08-16 05:15:00

揪出隱性心臟病 預防壯年猝死

分享:
本地平均每周有約一宗35歲以下的心臟病猝死個案,因此別以為年輕便無心臟病風險。

本地平均每周有約一宗35歲以下的心臟病猝死個案,因此別以為年輕便無心臟病風險。

猝死是指因病突然在一小時內死亡,當中多數與心臟病有關,而且不乏壯年甚至年輕人。常見的心臟病猝死個案,都與血管閉塞、心跳紊亂或大動脈撕裂有關。35歲以下人士多屬先天原因,如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心肌肥厚症、右心肌病變及突發心律失常綜合症(SADS)等。


心臟科專科醫生梁國輝表示,與先天心臟病相關的猝死,大致可分為電流異常如突發心率失常綜合症,以及結構問題如心肌肥厚症。35歲或以上的猝死個案,多屬於後天成因,如冠心病、心臟衰竭、大動脈擴張等;梁國輝醫生指這些原因在近年漸見年輕化,尤其是冠心病。
 

致命發作前已有端倪
隱性心臟病在出現致命發作前,或曾出現端倪,如無故眼前發黑或心跳紊亂等,只是患者並無為意,誤以為是疲倦所致。梁國輝指,「醫生懷疑患者有心臟病的話,會先了解他們過往有否家族成員猝死。惟若因基因變異致病,便難以遁家族病史調查。」由於心臟病發具無常性,梁國輝建議只要有高危因素,加上有胸口痛、常頭暈氣喘等情況,就應盡快看醫生。
 

adblk6
找出心血管電流異常問題,一般可採用心電圖檢查或做基因測試。

找出心血管電流異常問題,一般可採用心電圖檢查或做基因測試。

勿恃年輕忽視徵兆
在香港,平均每周都有約一宗35歲以下的心臟病猝死個案,所以別自恃年輕而忽視徵兆。梁國輝表示,「心血管電流異常問題,一般可採用基因測試或心電圖檢查;結構問題則多見於年輕人或運動員,可通過心電圖或心臟超聲波檢查。」醫生會按情況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例如心血管掃描、運動心電圖,或是運動心臟超聲波找出原因。
 

有患者曾於機艙喝酒後眼前一黑,他以為是醉酒,原來這是心臟病發徵兆。

有患者曾於機艙喝酒後眼前一黑,他以為是醉酒,原來這是心臟病發徵兆。

高危患者可植入除顫器
預防勝於治療,如醫生認為有高危發病風險,可因應情況,經血管或皮下植入心臟除顫器;如屬電流異常問題又適合的話,則可採用導管方式,找出「短路」位置,將其銷毁。梁國輝表示,曾有一名60歲的男士,做胃鏡檢查時心跳驟然加速,於是醫生轉介他檢查心臟,證實患有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WPW),「詳細了解後,始知他過去5年都有心跳加快問題,更曾於機艙喝了一點酒後眼前一黑。患者以為是醉酒,其實是心臟病發,瀕臨死亡邊緣。」患者接受導管射頻消融術後,已經完全康復。
 

梁國輝指,心臟病猝死是可以預防的,有高危因素的人士應接受專科檢查。

梁國輝指,心臟病猝死是可以預防的,有高危因素的人士應接受專科檢查。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