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疫情緩和,但經濟尚未復甦,打工仔依然面對不少壓力。原來除了影響情緒之外,也同時會令排便習慣改變、出現便秘,若長期忽視問題,甚至導致併發症如大便嵌塞、痔瘡、肛裂和直腸脫垂等。女性便秘問題較常見,本港近200萬名在職女性更加要特別注意。
香港醫療護理發展協會顧問、腸胃科專科醫生周泰年指,當結腸肌肉收縮功能減弱,糞便的蠕動變得緩慢,繼而在腸內停留時間變長。如果糞便中的水分被大腸吸走,糞便變得乾硬,就難以排出,形成便秘。
自我評估
大部分成年人的便秘原因是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例如膳食纖維以及水分攝取不足、經常忽略便意、缺乏運動、藥物和疾病等,而壓力亦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周泰年續指,「大家不妨透過自我評估問卷初步檢視自己大便情況,一般一日3次至3日一次排便,每次時間在5分鐘內都屬正常。此外,也可觀察自己的大便,與『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作對比,了解便秘程度。」
大便習慣改變
香港醫療護理發展協會及香港腸胃動力學會,早前向在職女性作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對比疫情爆發前,22.1%受訪者大便次數減少,當中過半數一星期少了3次以上;時間方面,三成人大便需時比之前長,大部分人長了5至10分鐘;12.2%受訪者有便秘徵狀。生活上,近七成人不同意「工作時間縮短」、超過八成認為「壓力增加」及「運動時間減少」。香港醫療護理發展協會會長兼香港能仁專上學院醫療及護理學院院長汪國成教授認為,「在職女性轉為在家工作,日常走動減少;部分人面臨裁員減薪,帶來更大工作壓力;早前學校停課要同時兼顧子女生活和學習,又多一重壓力,相信就是令排便習慣改變的原因。」
定時飲水和如廁
女性比男性易便秘,原因是女性荷爾蒙較易影響腸道蠕動。香港腸胃動力學會榮譽秘書、腸胃肝臟專科醫生施蘊知建議女士們定時飲水和如廁,「例如每小時飲一次水、3小時去一次廁所,又或每完成一個階段工作就飲水。同時要定時走動,或在家鋪一張瑜伽墊,每天做簡單的伸展和肌肉鍛煉,運動之餘也減減壓。」排便時也可使用腳踏,輕微抬高雙腿有助排便。
情況持續應求醫
如果已改善生活習慣而便秘問題持續,就應向醫生求醫。周泰年表示,結腸鏡檢查、排便時的直腸X光檢查、血液檢查和肛門直腸測試等,有助確診便秘和判斷嚴重程度。然後按情況可考慮使用無電解質的聚乙二醇(PEG)、甲基纖維素、車前草等,增加排便次數和紓緩腹痛,而當中PEG較少導致腹脹及胃腸氣等副作用。施蘊知提醒,50歲或以上人士要特別留意,便秘有可能是大腸癌引起,應盡快求醫或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