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狼瘡雖然稱為「狼瘡」,但其實屬於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一種,好發於20至40歲的女性,部分患者只有皮膚上的症狀,不過也有患者同時會影響到關節、腎臟和血液,若沒有妥善處理,可以導致生命危險。
風濕及內科專科醫生余嘉龍表示,紅斑狼瘡在香港不算常見,發病率約0.01%,不過東南亞地區人士的發病率,以及患病的嚴重性都比外國人高。「部分患者只會於皮膚出現炎症,其他患者則會同時影響身體不同地方,如關節、腎臟和血液系統,稱之為系統性紅斑狼瘡。」
抗核抗體致病
女士患紅斑狼瘡的風險較高,男女發病比例多達1:9,全因女性荷爾蒙作祟,余嘉龍續指,「女士停經後,發病率則與男性相若。另外,若有家族病史,或者在身體中找到『抗核抗體』,也會增加發病風險。」當有這些先天因素,如受到後天的干擾並有充分刺激便會發病。「例如暴曬,紫外線照射身體並令細胞核受損,抗體就會攻擊這些細胞核;又或感染到一些致病原,與身體某些蛋白質相似,擾亂了免疫系統,以為身體某器官是外來物而作出攻擊;情緒不穩導致免疫系統失衡,均會誘發紅斑狼瘡。」
攻擊多個器官
據統計,紅斑狼瘡最大機率會使身體出現5種發炎情況,余嘉龍解釋,「首先是整體性發炎,即疲倦、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發微燒等一般發炎徵狀;另外4種特異發炎,包括皮膚會出現紅斑,最常見是面上的蝴蝶斑,甚至有光敏感情況,曬太陽後皮會有不正常反應;關節發炎,較多出現手指紅腫熱痛和晨僵;攻擊腎小球,形成蛋白尿;攻擊血液系統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引致貧血、白血球下降和出血問題。」
類固醇控制急性發炎
部分患者發病較急,有些則較緩慢,不過無論屬哪一種,診斷時都要透過血液檢查,查看有否抗核抗體。治療方面,余嘉龍強調原則是盡快控制發炎情況,「因為如果腎小球不斷受破壞並結疤,便會永久喪失功能,患者可能需要洗腎。而類固醇是控制炎症最有效藥物,不過亦有一定副作用,因此病情受控後會轉用免疫系統抑制藥物,進一步控制病情,如情況穩定更可慢慢減藥。」若治療效果未如理想,或者類固醇的用量已太大,就需要考慮生物製劑,抑制B白血球生產抗核抗體以改善病情。
調整情緒助減復發
患者的自我照顧對於預防紅斑狼瘡復發十分重要,如果可以有充分休息、足夠運動,以及良好的情緒調整,可大大減低再發病的風險。余嘉龍指出,「調查發現三成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鬱及焦慮,但這會形成惡性循環,令病情變差。因此醫生會負責控制病情,患者就要控制情緒,而最好的方法是每天一小時帶氧運動,從而提升睡眠質素,而睡得好,情緒自然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