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4-17 04:29:56
日報

聯合手術電療 減蟹足腫復發

分享:
聯合手術電療 減蟹足腫復發

聯合手術電療 減蟹足腫復發

釘耳窿、生暗瘡和剃鬚等日常生活常見的事情,竟可誘發蟹足腫!蟹足腫是異常增生疤痕組織,超出受傷範圍,可大大影響外觀及關節活動能力。近年聯合手術電療的治療方法,可以降低手術切除蟹足腫後的復發風險,讓傷口外觀回復平滑。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吳雲英表示,任何程度的皮膚損傷都可以引致蟹足腫,於皮膚受損1至3個月,甚至1年後形成,更可逐漸增大。常見於耳殼、胸口、肩膀、上背和腹部等部位,「增生組織貌似蟹腳,所以稱之為蟹足腫。患者會出現痕癢、疼痛、火燒等感覺,部分更會重複發炎,嚴重者可影響睡眠。」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吳雲英 整形外科專科醫生劉肇基

吳雲英(左)、劉肇基(右)。

亞裔人士發生率較高

蟹足腫成因未明,但估計與以下3項有關。

1.傷口愈合機制出現問題:纖維母細胞過度活躍,產生過量骨膠原蛋白和細胞因子,多達正常皮膚的20倍。

2.遺傳因素:有家族史風險較高,惟未發現與特定基因有關。

3.皮膚類型:亞洲裔、非洲裔人士,蟹足腫發生率較高。

傳統治療或有限制

治療蟹足腫之前,醫生會利用評估工具如蟹足腫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KASI)、底特律蟹足腫量表(DKS)去量化患處的大小、厚度和症狀。治療後亦可定期評估和比較,以制訂合適治療方案。整形外科專科醫生劉肇基續指,「傳統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矽膠疤痕貼、壓力治療、冷凍治療、類固醇注射、激光治療等。以上方法雖然都有療效,但亦有其限制。例如手術會產生新傷口,復發率可高達80%至100%;冷凍治療或使患處發生潰瘍、水泡等,護理較困難;重複注射類固醇可能導致皮膚變薄、變色等副作用。」

adblk6
壓力耳環 蟹足腫壓力治療

壓力耳環等的蟹足腫壓力治療,需要患者的高度依從性。

低劑量電療療程

為減低復發風險,近年在蟹足腫手術切除增生組織之後,會使用放射治療。吳雲英指出,「電療會在術後24小時內開始,原理是干擾和減低纖維母細胞的活動,從而減低蟹足腫的復發率。手術後配合電療,復發率可降至低於10%。」電療療程為3至4天,每天電療一次,每次約10分鐘內完成。治療可使用淺層X光(Superficial X-ray)或電子(electron)進行電療,並會使用度身訂製的鉛片來保護周圍的正常皮膚。「由於電療劑量低,副作用相對輕微。短期副作用如電療部位皮膚發紅,長期則可能皮膚色素改變,變得較深色,可使用美白或防曬產品減低影響。」

七成人滿意外觀

劉肇基回顧2020至2025年採用聯合手術電療的63個蟹足腫個案,疤痕大小由1至28厘米不等,治療後有96%患者對患處的功能性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外觀上亦有七成人滿意或非常滿意。至今有兩名患者局部復發,症狀屬於輕微。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