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這三字在很多人眼中都是罪大惡極,叫它做隱形殺手,但其實身體不能缺少膽固醇。心臟科專科醫生譚劍明指,膽固醇過量積聚,或令心臟血管狹窄,誘發心血管疾病。
很多人以為,膽固醇全是從日常飲食中吸收,而事實上身體內70%膽固醇都是由肝臟產生,只有30%是從食物中攝取。身體需要膽固醇來製造細胞膜、荷爾蒙、膽鹽及維他命D等。膽固醇有分好壞,高密度膽固醇(HDL)能帶走血管內的壞膽固醇至肝臟分解;相反,低密度膽固醇(LDL)會積聚在血管壁,過多會引起粥樣斑塊形成,令血管變得狹窄甚至栓塞。
或致急性心肌梗塞
膽固醇過高一般沒有徵狀,到驗血時才察覺有問題,但身體亦可能出現警號,例如令周邊血管硬化,使下肢麻痹乏力;情況嚴重甚至引致周邊動脈阻塞缺血性壞死。譚劍明指出,「壞膽固醇過高而形成的粥樣斑塊,表面有層膜,遇上突如其來壓力令薄膜破裂,壞膽固醇溢出,就會吸引血小板形成血塊,堵塞血管。若發生在冠狀動脈,會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要緊記Time is muscle(時間就是心臟肌肉),出現劇烈心絞痛要即時求醫,以減低引發一連串併發症及後遺症的風險。」同時,若心臟血管愈來愈狹窄,血流量減少,氧氣及養分供應不足,長遠心臟肌肉變得易累,收縮功能欠佳,即使如日常追巴士,亦會感到胸口壓痛,是心臟機能轉差的先兆。
壞膽固醇水平標準因人而異
一般而言,壞膽固醇水平應維持在3至3.4mmol/L,理想水平為2.6mmol/L,但卻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譚劍明以2016年歐洲心臟協會指引說明,高風險人士如糖尿病已有併發症患者、高血壓、已有心腦血管疾病或接受過相關手術如「通波仔」和「搭橋」,建議將壞膽固醇水平維持低於1.8mmol/L,以有效減低患心臟病復發風險。
降膽固醇藥 療效理想
如單靠改善生活習慣,未能控制壞膽固醇至理想水平,就需要配合藥物治療,他汀類藥物是首選治療方案。至於劑量,譚譚劍明解釋,「每個病人高膽固醇的病歷不同,如有家族病史,或有相關心血管疾病,其壞膽固醇目標水平亦有分別,所以用藥會取決於每一位病人的實際情況。」口服降膽固醇藥物,除他汀類外,還有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等。例如PCSK9抑制劑,能影響肝細胞的新陳代謝,從而減低壞膽固醇被身體回收,並排出體外。當然不同藥物用途不盡相同,病人應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案。譚劍明建議病人不要只依賴藥物,應同時改善生活習慣,如減少食用飽和脂肪,以及每星期最少做3次不少於30分鐘的帶氧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