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濕疹可致慢性痕癢 生活質素如中風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不具傳染性皮膚病,約每10人中便有一人在其一生中經歷過濕疹。長期未能妥善治療的濕疹患者,痕癢和不適感可能導致他們的生活質素接近中風患者。
濕疹的學名為異位性皮膚炎,主要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紅腫、脫皮及滲液等。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指出,濕疹常引發「抓癢循環」(Itch-Scratch Cycle),「患處搔癢時,皮膚會產生炎症反應,患者愈抓愈癢,令皮膚持續受損,痕癢問題加劇,最終陷入惡性循環,演變成慢性痕癢。」

患者在夏天也可能要穿長袖衣物遮蓋患處。
評分低於心衰竭血液透析
研究顯示,慢性痕癢患者的健康狀態顯著下降,特別在疼痛、情緒和認知方面的下降幅度明顯。根據132名慢性痕癢患者的研究,經測量健康狀況、報告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素評分後,評分平均為0.56,數字相近於中風患者的0.60,並且低於心衰竭兼植入心臟除顫器(0.64)或血液透析(0.73)等疾病患者的評分。
結果顯示慢性痕癢對生活質素的重大影響。陳厚毅指,「如果濕疹未能得到妥善控制,將對患者的長期健康產生深遠影響。」
口服JAK抑制劑可改善90%症狀
針對濕疹的治療,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建議患者應保持皮膚濕潤,並避免抓癢,減少皮膚炎症的風險。對於中度至重度的濕疹患者,若局部治療無法有效控制,則應考慮使用生物制劑或小分子藥物,例如口服JAK抑制劑,更好地針對發炎來源,從而改善濕疹症狀。
研究顯示,口服JAK抑制劑能在短短一天改善痕癢情況,並在兩周內可實現75%的症狀改善,16周後甚至可達到90%的改善。這些進展給予患者新的希望,特別是長期受到濕疹困擾的人。
陳湧指,口服JAK抑制劑藥效比傳統藥物快、副作用較少,常見會有腸胃不適、嘔心感、生暗瘡等症狀。嚴重的個案會影響肝臟,但較罕見,所以一般覆診時都會定期抽血檢查。

(左起)陳厚毅、梁小姐、陳湧。
重拾短袖過夏天
25歲的濕疹患者梁小姐自小學三年級起便開始受到濕疹困擾。其病情日漸惡化,甚至影響到睡眠。每當轉季或面臨壓力時,病情便會加重。「病情嚴重時,關節皮膚裂開,甚至筆也拿不到。」
梁小姐在6年前開始用小分子口服藥物,濕疹情況大幅好轉,用藥兩星期紅腫情況經已改善。她明言,「以前要穿長袖衣服遮掩患處,但用藥後終於可以在夏天穿短袖的衣物。」不再需要擔心病情影響工作和社交,整體情緒亦因病情改善而得到提升。
香港天氣不利濕疹患者
陳湧直言,香港天氣濕度變化大,又有空氣污染問題,並不利於患者,甚至有患者表示出外旅行時,症狀有好轉。陳厚毅指,「濕熱天氣令患者容易出汗,令濕疹情況更差,亦建議患者運動後洗澡,以免汗水停留令濕疹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