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體的骨質密度一般約三十歲時便達到高峰,隨後慢慢下降,女士一達更年期,因雌激素減少,跌幅更甚。家庭醫學專科彭少良醫生指出,骨質疏鬆的形成與香港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也息息相關,建議年輕人應儘早關注健骨「鈣」念,年長人士則需定期檢查。
骨質疏鬆的高危一族除了年長人士,還包括遺傳因素、過瘦、少做運動、營養不良如缺乏鈣質或維他命D、 慢性疾病患者、服用類固醇、曾經骨折人士。當然,生活習慣亦非常關鍵。彭醫生笑言,「撇除食煙飲酒,香港人普遍少運動,不喜歡曬太陽,飲食又較缺乏鈣質和維他命D,骨質『入不敷支』自然成為骨質疏鬆高危人士。」
3大骨質疏鬆治療方案 增骨質密度遠離骨折
要治療骨質疏鬆,醫生通常提供三大類方案。口服藥物主要為雙磷酸鹽類(bisphophonate),歷史最悠久,價值較為相宜,亦最多臨床數據,其中有每天、每週或每月吃一次,便利的選擇無疑能提升服藥順從性,並提升治療效果;針對難以消化口服藥物或病況較嚴重者,則建議注射副甲狀腺素(teriparatide)或RANKL單株抗體(denosumab),價錢比口服藥物昂貴,亦有助提升骨質密度。
骨折手尾長 尤其長者身心疲憊
若然不慎骨折,視乎位置也會各種治療方案可選,不外乎也是打石膏、上螺絲釘及換骹手術,由於不少骨折個案也是老人家,不但受痛楚困擾,難以休息,加上年紀大機器壞,一減少活動身體,隨即引發各種問題,如壓瘡、發炎、血管栓塞、肺炎等,以致康復時簡變得漫長,而且做手術的費用難免也比較昂貴。
彭醫生以一個近期個案為例,一位老人家跌斷腳,上螺絲釘後不幸發炎,之後又發現螺絲鬆脫,需要重新訂造螺絲釘及金屬片,最後需花上20多日才出院,前後進行了2次手術,慶幸現在情況穩定,需要配合骨質疏鬆藥物以維持骨質密度。
定期檢查X均衡飲食X負重運動 三管齊下
預防勝於治療,面對此隱形殺手,防不勝防,一旦發生骨折才覺醒便為時已晚,因此更需自動自覺定期檢查身體。其中骨質密度﹙BMD﹚檢查及 FRAX Tool ,通過輸入個人身體資料,便能簡單計算和評估骨質健康狀況,判斷未來10年內發生骨折的風險,及早對症下藥,切勿諱疾忌醫,否則需更長時間治療
在生活習慣方面,除了多做負重運動訓練有關肌群,年輕人應為頭30年打好骨質基礎,年長人士切勿過分擔憂膽固醇超標而抗拒食用蛋、芝士等。適當地從奶類製品、硬豆腐、深綠色蔬菜、沙甸魚、橙等吸收鈣質,從蛋、芝士、三文魚等吸收維他命D,才是營養均衡,有助維持骨質密度。「大家也可以考慮選購市面上一些添加了鈣質的產品,例如加鈣豆奶和橙汁」彭醫生補充。
彭醫生最後強調,市面上的鈣質和維他命D補充品並無法代替藥物,只有藥物才能防止病情惡化,兩者最多只能雙管齊下。市民需從小提高對骨質疏鬆的意識,尤其50歲以上人士需多「親近」醫生,定期檢查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