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排包已經衝出國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近日評選全球50種最佳麵包(50 of the world’s best breads),其中內地的燒餅以及本港的排包齊齊上榜。CNN大讚排包鬆軟且奶味濃郁。其他入圍的麵包尚有日本的炸咖喱包及法國長棍等,各種麵包入圍除味美外,亦著重反映不同文化的飲食多樣性。
CNN的文章根據國家或地區的英文字母順序,不設排名。文章形容為燒餅為「中國北方的扁麵包」(North Chinese flatbread),指燒餅師傅會把麵團快速旋轉並拍打得非常薄,製造出有18層或更多層的燒餅,大讚當掰開燒餅的芝麻外殼時,就會展現出充滿小麥風味的柔軟層次。文章介紹,燒餅可以添加甜或鹹的餡料,從黑芝麻醬到煙熏肉或四川花椒等。
至於排包,文章讚賞港式麵包柔軟可口,指「香港的麵包師傅爭相競逐製作最柔軟、最蓬鬆的麵包,把小麥粉變成鬆軟的甜點(turning wheat flour into pillowy confections)」。
讚排包柔軟濕潤奶香重
文章認為,排包可算是港式麵包最鬆軟的一員,指其採用「湯種」技術,混合小麥麵糰時,在其餘成分中添加小量煮熟的麵粉和水,讓麵包結構產生重大變化,形成細膩口感,濕潤度保持多日,而且奶香味濃郁的排包,令人愛不釋手。
其餘部分上榜麵包,包括日本炸咖喱包、馬來西亞印度煎餅、南韓雞蛋麵包(Gyeran-ppang)、加拿大蒙特利爾貝果(Montreal bagels)、法國長棍(Baguette)、德國黑麥麵包(Pumpernickel)、英國洞洞鬆餅(Crumpets),墨西哥薄餅(Tortillas)、埃塞俄比酸餅英吉拉(Injera),以及類似「麻糬波波」的巴西芝士麵包(Pão de queijo)等。
麵包反映各地文化及飲食多樣性
文章在引言中表示,麵包代表各地文化,其引用麵包歷史學家魯貝爾(William Rubel)之言,稱沒有必要嚴格定義究竟何謂「麵包」(bread),就如魯貝爾在其著作《Bread: A Global History》中稱︰「麵包就是你文化所說的那樣」(Bread is basically what your culture says it is),並非要用特定麵粉所做的才能稱為麵包。
魯貝爾更為關心是麵包的作用,指它是一種由小麥、黑麥或玉米等主食穀物,轉化而成的耐久食物,過去讓人們攜帶到田地裡食用,亦可提供予軍隊或作冬季儲備。據報在農業社會於公元前約10,000年前出現之前,約旦黑色沙漠(Black Desert)已有採獵者,用根莖類植物及穀物製作麵包。
埃塞俄比亞「英吉拉」味酸綿軟
文章指,入圍的50種麵包充分展現世界食物傳統的多樣性,並提及一些尤其特別的製作麵包方法,包括德國黑麥麵包,指其當初是在德國威斯特伐利亞地區崎嶇的山區製作,麵包師傅蒸煮質感緊實的黑麥麵糰長達24小時而成;而埃塞俄比亞的英吉拉,則由一種古老穀物苔麩(teff)的麵糊,經發酵後製成,味道偏酸,口感綿軟,被稱為「國民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