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3-11-07 20:48:32

蒙古電影《臍帶》帶出感人母子情 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巴德瑪演活腦退化角色

分享:
蒙古電影《臍帶》母子情感人至深。

蒙古電影《臍帶》母子情感人至深。

蒙古語電影《臍帶》(The Cord Of Life以一段母子關係開啟一場草原療愈之旅,榮獲2023年荷蘭格林赫姆影展觀眾票選獎、2022年海南島電影節「金椰獎」最佳技術獎、唯一中國內地影片入選2022年第3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單元,亦是今年9月假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的「中國內地電影展2023」開幕電影,同時是今年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暨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系列配套活動「多彩中華民族電影展」開幕電影,並安排1123日在港上映。

《臍帶》由憑住《擺渡人》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的曹郁擔任攝影兼監製、「微博女王」姚晨任監製、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巴德瑪與遊牧電子音樂人伊德爾主演。電影講述蒙古音樂人帶患有腦退化的母親回到草原故鄉,卻因為害怕母親走失,將一根繩子繫在自己和母親腰上,宛如臍帶般緊密相連,他亦在旅途上漸漸明白傳統蒙古人對生死的看法。

adblk6
蒙古電影《臍帶》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巴德瑪主演。

蒙古電影《臍帶》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巴德瑪主演。

片名「臍帶」的意義

《臍帶》在內蒙古取景、用內蒙古當地演員、說蒙古語對白、穿手工縫製蒙古袍、用蒙古風配樂……純天然捕捉、無特效加工的優美畫面、深邃動人的鏡頭語言、幽幽縈繞的歌曲與音樂,為觀眾呈現出如詩如畫的草原生活氣息,展示生命之美。一根粗麻繩,一邊綁住患腦退化卻依然活躍好動的母親,一邊綁住擔當起照顧者的兒子,母子二人在蒼茫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漫遊,尋找母親記憶中半生半死的陰陽樹。麻繩象徵臍帶,既是血脈的連繫,也是親情的牽絆。蒙古語中HUIS既是「臍帶」,也有「連接」和「傳承」共三種語意。新銳導演喬思雪出生、成長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畢業於3IS法國國際音像學院(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l'image et du Son),《臍帶》是首部自編自導長片:「我想拍一部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新草原電影!把來自故鄉的味道和草原的哲思保存在時間裡。拍這個電影還是因為我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以及對與親人告別的恐懼。通過一條繩子將一對母子繫在一起,探討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探討與故鄉的關係,以及探討人和自然的關係。因為有一天我們一定會面臨和親人告別,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能支撐我們面對離別和死亡。我想我出生長大的這片草原給了我答案。」

adblk7
《臍帶》由《擺渡人》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曹郁擔任攝影兼監製。

《臍帶》由《擺渡人》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曹郁擔任攝影兼監製。

寫腦退化真實

《臍帶》的母親在戲中患有腦退化,行為如孩童般,一派天真活潑,自由地在草原上起舞、唱歌;兒子反而替母親洗頭、穿衣服、戴首飾,又時刻確保母親在視線範圍內,彷彿擔起了如同她父親的角色。但原來導演兼編劇喬思雪一開始並不是想要寫腦退化的故事:「我本身是想探討一對母子,在情感變得淡漠後,兩個人如何重新拉近距離的。我本來的設定是父母有一天會老去,他們會退化成小孩,跟子女形成了角色互換;這時候,子女對待父母,是不是能做到像父母當年對子女那樣呢?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給了我們很多愛、關心和陪伴,直至有一天他們對我們放手。我之前寫過一個短片,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症的,所以靈機一動,將這個短片內容融入進來。而且現在阿爾茨海默症的普及度高,包括我身邊不少朋友的家人,甚至我爺爺也是患者。我看著爺爺,曾經那麼熟悉的一個人,但我感覺他被『掏空』了。我還是很愛他,只是再也沒有辦法跟他進行孫女與爺爺之間的對話。我只能轉換心態和身份,把他當成一個小孩,而且他的狀態也確實越來越像小孩。」喬思雪自言天性樂觀,就算經歷再大磨難,也要對生活保留希望。所以筆下寫的腦退化病人與劇情,富有真實感而體貼,輕盈而不過於沉重。《臍帶》安排1123日在港上映。

《臍帶》安排11月23日在港上映。

《臍帶》安排11月23日在港上映。

入App免費換走健康產品

入App免費換走健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