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天秤手」的天秤操作員須長時間、高度集中並留在狹窄操作室內工作,食飯甚至「大小二便」均在操作室內處理,窒礙不少人入行。有建築公司開發遠程駕駛天秤系統,結合組裝合成(MiC)、人工智能(AI)和物聯網(IoT)技術,天秤手只須在地面駕駛艙控制天秤,不單提升工地安全、改善工作環境,更期望藉此吸引年輕人入行。
傳統天秤手要「高居臨下」在天秤頂部的操作室工作,單是攀爬「貓梯」上操作室往往需要花逾半小時,故不少人為節省時間每日只會「一次上一次落」,午膳等亦只在操作室內了事,艱辛的工作環境令年輕人對入行卻步。協興建築副董事總經理馬德源表示,現時天秤手勞工短缺及高齡化,平均年齡約50歲,低於30歲只佔整體7%,整體註冊天秤手僅622人。
為解決上述問題,該公司開發遠程駕駛天秤系統,設地面駕駛艙,除還原吊運工作操作環境外,更配備12個攝像頭和AI視覺輔助,當未經核准人士進入天秤掛鈎半徑7米內範圍,便會響起警號,亦有防碰撞偵測功能,能協助操作員精準吊運與作安全評估。馬德源指,系統有助行業數碼化,同時改善操控環境,期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系統更已用於希慎興業與華懋集團合資開發的銅鑼灣加路連山項目利園八期,於去年10月起啟用,至今已吊運超過500小時。
採高成數機電裝備合成法
此外,利園八期亦是全港首個以高成數「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完成風、火、水、電四大範圍組裝的建築項目。項目發展商希慎與建築顧問公司花逾2年作規劃及研究,收集承建商意見,並運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以及「製造和裝配的設計」(DfMA),同時增設iMEP統籌角色,專責協調所有分包商。而所有分包商將材料運往iMEP承包商設於珠海工廠進行模組組裝,再統一運往工地,以大型吊機及升降台作裝嵌,再由工地人員核對模組安裝位置並接駁管道、電源,減少現場組裝工作。
有份參與項目的安樂工程集團執行董事及董事總經理鄭偉能指,利園八期85%採用「機電裝備合成法」,逾7千組模組,預計完成組裝時間較傳統快一成,整體機電裝備成本降5%,機電工程建築廢料及碳排放降七成,工地勞動力成本降三成,有助進一步邁向可持續發展願景。希慎興業執行董事及首席營運總監呂幹威指MiMEP有助提高質量、工程速度及安全性,公司希望為業界作示範及鼓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