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暫緩推行,同時維持目標在2035年停用堆填區處理垃圾,坊間擔心垃圾「何去何從」。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指,下月到立法會申請撥款興建第二座焚化爐,並擬在北部都會區覓地興建焚化爐。另方面,亦會與大灣區城市合作,處理部分香港垃圾,因須符合內地法規標準,已就安排與內地展開討論,有具體計劃會盡快公布。
首座垃圾焚化爐位於石鼓洲人工島的「I.PARK 1」預計明年底落成,將用作處理都市固體廢物。謝展寰稱,未來會加快建造先進焚化垃圾設施。第一座、第一期的轉廢為能設施明年就會落成啟用。除石鼓洲人工島的項目,下月亦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在屯門曾咀興建第二座焚化爐,同時擬在北部都會區覓地興建第三座設施,「那樣香港就可以關閉所有堆填區、不需要再用堆填區。」
根據環保署去年底公布數字,計及都市固體廢物及建築廢物的棄置量,2022年整體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總量為574萬公噸,平均每日15,725公噸,而焚化爐興建需時,未必能解決香港垃圾。謝展寰透露,考慮與大灣區城市合作,「不是運到內地處理,而是有些設施可以處理大灣區廢物,也可處理部分香港廢物。」因香港地皮和薪金成本較高,若利用大灣區資源則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但他補充指,要將垃圾運回內地,牽涉出入境法規等不同範疇,已與內地開始探討,若有具體消息會盡快公布。
對局長是否意指把香港垃圾送去大灣區作焚燒,環境及生態局其後在社交專頁解釋,局長指的是探討推動大灣區共同發展綠色產業和相關設施,推動把廢物轉為資源利用,回收再造,既可減少廢物,亦可以發展經濟。對香港來說,亦會有助減少處理部分垃圾,而不是把垃圾送上大灣區焚燒。
議員︰應從源頭減廢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稱,將香港垃圾輸往內地焚化,技術上可行,因大灣區焚化爐也要足夠垃圾,才能保持發電量自負盈虧;但補充指無論建焚化爐或者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建立合作機制需時,要解決垃圾問題,應從源頭減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