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秉業(右)及呂樂心介紹如何使用VR研習點。
香港不少民居和建築依山而建,甚至建於山上,臨近雨季山泥傾瀉的風險不容忽視。土木工程拓展署指,去年共收到76宗山泥傾瀉事故報告,無人傷亡,較前年的145宗減少約四成八,創2004年以來新低。惟當局指近年極端天氣或帶來更頻繁暴雨,籲市民勿掉以輕心。
攝影:蘇文傑
土力工程處副處長(港島)張秉業昨表示,去年僅發出一次山泥傾瀉警告,另接獲76宗山泥傾瀉事故報告,按年大減近48%,亦較過去35年平均每年約300宗少。他解釋是因去年暴雨次數較少和平均雨量亦少約一成,故接報的山泥傾瀉數目亦相應減少。

土力工程處總結去年山泥傾瀉情況。
山泥傾瀉數目減少因雨量較少
天文台早前預測,今年雨量為「正常至偏少」,張秉業表示,山泥傾瀉與暴雨發生的位置、持續時間及密集程度等因素有關,因此很難預測今年山泥傾瀉指數的情況。不過按以往數據,若一年錄得數字低,翌年相對會較多,他以2007年為例,當年的山泥傾瀉數字為83宗,翌年便急升逾10倍至863宗,故有必要提高警覺。
惟張秉業表示,近年發現市民的危機意識有下降跡象。去年調查發現七成多市民認為大型山泥傾瀉不會發生,原因之一是過去14年,未見嚴重山泥傾瀉。他表示,「香港山多平地少,而且發展挨近山坡,山泥傾瀉的風險無可能是零」;加上近年極端天氣或帶來更頻繁暴雨,山泥傾瀉風險亦會隨之增加,認為市民不能掉以輕心。
張秉業指,處方每年會依照「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目標,鞏固150個政府人造斜坡,為100個私人人造斜坡進行安全篩選研究,以及研究30幅天然山坡所需的風險緩減工程。但他强調,要防止人命傷亡,最重要是市民提高防災避險意識,例如在山泥傾瀉及暴雨警告生效期間遠離斜坡,亦勿逗留泥石霸,若目睹山泥傾瀉發生要盡快離開,勿停留拍照。

寳雲道研習徑全長約3公里,步行時間約1小時,途中設有8個研習點。

寳雲道研習徑可見柔性防護鋼網,它可吸收和分散泥石的撞擊力。

研習徑入口設泥石壩,有助攔截泥石。
寳雲道設研習徑 加强斜坡防治教育
另外,土力工程處近期亦在港島寳雲道,斥資約100萬元設立研習徑。總土力工程師(斜坡安全)呂樂心表示,研習徑全長約3公里,步行時間約為1小時,途中設有8個研習點,市民只要掃描資訊板上的二維碼,就能透過聲音導航、虛擬實景及擴張實景,了解附近各類防止及防治山泥傾瀉和斜坡美化措施,亦會展示以前山泥傾瀉的痕跡,希望可以加強市民對山泥傾瀉的警惕。市民即日起可到處方的「香港斜坡安全」網頁登記導賞團或自行下載小冊子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