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朱榮臻、朱海山和陳穎彤建議改建閒置校舍作過渡房屋。 (莊振邦攝)
本港房屋問題嚴峻。有團體發表「侖居」方案,倡議政府改建閒置校舍作過渡房屋,紓緩基層住屋需要,團體以觀塘道前聖若瑟英文中學校舍為研究對象,預計最多可供100個獨立組合屋單位,每個單位改建成本約需93萬元,較貨櫃屋低,但較「光房」高。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與珠海學院建築學系經一年時間合作設計該方案,以閒置9年的前聖若瑟英文中學校舍作改建對象,該校佔地9,921平方米,可建造成每伙供2人至4人入住,共100個單位、料可供380人居住,當中89%為4人單位,平台引述專業測量師估算指,方案建築成本約9,300萬元,即平均每單位約93萬元。
平台組織幹事陳穎彤指,「侖居」單位較光屋(50萬元)成本高,與貨櫃屋(100萬元)成本相若;至於公屋方面,按本年度平均每間建築成本約為71萬元,但按每方米約1.37萬元成本,高於「侖居」約9,374元,故反映此方案有一定可行性。她建議,「侖居」對象是已輪候3年的公屋申請家庭或因政府執法而被迫遷的住戶,如家庭有18歲以下成員則為優先。
參與設計的珠海學院建築學系碩士畢業生朱榮臻指,每個單位人均居住面積亦不少於7平方米,均設有獨立廚廁,亦設有窗戶,達到採光及通風標準,並合乎防火條例;單位外則設有共用空間,如兒童遊樂場或空中種植場等,並建議將學校的禮堂及操場開放給社區人士使用。珠海學院建築系主任朱海山表示,閒置校舍已有排污及消防等基本設備,可縮減興建時間及建築成本。惟計劃能否推行,需政府協助放寬有關土地使用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