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周一(4月1日)起在14個地點推行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今日(3月30日)在電台節目表示,今次選取的14個指定處所比較典型,希望盡量模擬真實情況,因此不會上門派指定袋,會放在大廈管理處派充足數量的膠袋供市民取用並記錄用量,其後會透過意見調查,訪問參與者了解情況。他相信試點內的市民不會100%參與計劃,不過垃圾量和回收量數據仍有參考作用,並會檢視流程對清潔和餐飲人員的影響,及在目前營商環境下商戶因而產生的費用。
外界近日關注垃圾徵費會否仍維持在8月1日實施,謝展寰稱外界有很多不同評論和推測,政府持開放態度,「我不是在耍官腔」,不會只考慮單一因素,會按先行先試結果和社會意見,再審慎務實作出下一步部署。他又指經濟雖然是重要考慮因素,但不想將經濟因素「無限放大」,會平衡各方作最終決定。 謝展寰強調,垃圾徵費計劃目的不是罰市民,而是鼓勵市民改變行為。
不少意見認為14個試點太少,謝指試行需要深入細緻,目前的試點數目已能達到目標。至於試點未有涵蓋學校,他說雖然學校產生不少垃圾,但小學午膳後主要由飯盒供應商負責處理,中學則較多學生買外賣回校,當局可與學校商討如何處理。
管制即棄膠產品 如需要延長適應期 目前機會不大
另外,本港4月22日將實行首階段即棄塑膠管制,並設半年適應期,謝指上月約兩成食肆轉用替代品,餘下8成未轉用。商戶在適應期可繼續使用受管制的即棄塑膠存貨,替代品供應商亦表示訂單快速增長,明白各界需時調適。若有需要,政府會考慮延長6個月的適應期,但目前機會不大,措施實施後會再了解商戶的難處及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