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府擬修訂《逃犯條例》,惹來各方憂慮,除日前學界發起聯署反對外,理應保持中立的法官也傳出發聲反對。《路透社》昨引述3名不具名資深法官指,修例對本港司法制度是「最嚴峻的挑戰」,對修例感到恐懼,而所謂「法庭把關」亦將法庭置於北京對立面,令法官或需面對政治打壓。律政司長鄭若驊指,本港法律清楚列明法庭權力,若法庭審議決定不移交,疑犯須即時釋放。
報道稱訪問3名資深法官及12名於商業及刑事法舉足輕重的律師,全部沒有具名。報道指,受訪者均認為修例將危害本港商業、政治及外交。他們指出,香港沿用英國普通法制度,移交逃犯建基申請方可作公平審訊及人權保障,惟中共治下的司法制度並無上述安排。其中一位法官透露,「許多法官都知道修例不可行(unworkable),對此深感不安(deeply disturbed)」。
受訪法官︰移交聆訊作用小
特首林鄭月娥及當局多次強調「法庭把關」論,報道引述法官指出,中港關係愈益緊密,而移交聆訊作用不大,僅很小轉圜餘地(manoeuvre)。他解釋,法官於移交審訊的角色很小,並不能定罪,如申請合法,亦不能權衡證供輕重或盤問申請方的檢控官。
法官擔心將來若拒絕移交全城關注的疑犯,會被北京遷怒;相反,若同意有爭議的移交,則會被市民質疑法庭配合北京要求,令香港司法制度聲譽受損。報道指,中國司法部拒絕回應有關說法。
報道另引述人權律師韋智達的深切關注,他指本港作為一個以法治聞名的自由、安全城市,修例將引發寒蟬效應,帶來的破壞將無可估量。本港司法機構不評論有關修例的建議,亦不評論任何報道。
馬道立︰法官應避免評論政治
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回應報道指,基於司法獨立及公正,法官應避免評論政治及具爭議的議題,特別是需要法庭處理的法律問題。鄭若驊昨未有回應法庭受壓及擔憂,只引述過往案例解釋,法庭裁決疑犯毋須移交後,「就係Freemen(自由身)」須立即釋放;而修例後,若法庭裁決表證成立須移交,特首亦可再作考慮人道原則、特殊情況而拒絕移交。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榮鏗認同報道論點,並指對內地司法制度的不信任,正是反對修例的核心,並以兩案例印證:法庭不能以疑犯於當地可否得到公平審訊,而拒絕移交。他指法律界將於下月6日第五度發起黑衣遊行,抗議當局修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