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有關食品的謠言層出不窮。(資料圖片)
網絡「內容農場」的謠言層出不窮,普通民眾容易誤信,官媒新華社更直指,微信是食品謠言傳播主要平台,比例達72%,其次是微博,佔21%。
報道指,燕麥致癌、食鹽有毒及塑膠紫菜等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即使經專家闢謠,過一段時間又會改頭換面捲土重來,而這些食品謠言常以短片方式傳播,缺乏時間、地點等基本要素,但強調後果嚴重,故意以標題聳人聽聞、故弄玄虛,吸引受眾注意力,例如「千萬不要吃某某」、「抗癌十大食品」、「震驚了,某食品竟然……」等。
報道又指,利用微信公眾號抹黑或勒索競爭對手是食品謠言出現的原因之一,而「以謠生利」更成為某些公司的獲利模式,這些公司利用公眾號造謠,吸引點擊率賺取廣告費。報道引述公眾號營運者透露,閱讀量和粉絲量高,就會有廣告商找上門,即粉絲量達5,000就有廣告可接,一條廣告按每名粉絲收0.2元(人民幣,下同)至0.5元不等,以1萬名粉絲計,每條廣告就可以收取2,000至5,000元。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認為,「老百姓容易被謠言誤導,關鍵在於食品安全領域信息的不對稱。需要搭建一個平台,及時傳播正確的食品安全知識和信息,填補信息真空地帶」。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則指,「從政府層面來講,要增加工作透明度,以主動公布的姿態,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