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9-04-03 06:00:00

戲劇藝術反映時代 中英劇團海報場刊記住歷史

分享:
古天農(左)和張可堅(右)展示《我係香港人》和《元宵》相關劇目的物品。

古天農(左)和張可堅(右)展示《我係香港人》和《元宵》相關劇目的物品。

戲劇藝術不但是一種文化交流、亦能反映當代社會現況。中英劇團曾在校園、難民營及不同社區等演出,其代表作《我係香港人》更反映當時港人的怨恨及希望,不少人都感同身受。隨時代變遷,部分具歷史價值的劇目或已被遺忘,適逢今年是中英劇團創辦40周年,明天起於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大堂舉辦展覽,展出劇團多件文獻藏品,市民到場,懷緬一番,或窺探香港過去四十年的歲月變遷。    

文︰王詠瑤 圖︰鍾式明

 

前劇團藝術總監古天農加入劇團25年,他憶述劇團的發展時指,令他較深刻的是劇團的劇目由西化轉為本土化。劇團成立初期,大部分作品都是翻譯西方劇目,1984年中英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成為劇團本土化的轉捩點。其中具本土情懷的代表作《我係香港人》,描寫出由英國管治下的港人生活,表達了港人的身份危機問題;另一經典劇目《元宵》,更將著名莎士比亞劇目《第十二夜》改編成中國唐代的背景,語言運用上的本土化,亦能呈現當時角色及人物;劇團亦由只有外籍人士任職,慢慢聘用本地人擔任劇團藝術、舞台管理及行政等各個崗位。

為推廣舞台藝術至社會各個階層,劇團亦由2000年代起致力發展教育戲劇,累積至今於大專、中小學巡迴演出已逾5,730場,又於多個社區展開口述歷史戲劇計劃。劇團藝術總監張可堅指,劇團一直以戲劇凝聚青少年,培養他們學做戲、學做人;而口述歷史戲劇則由非專業的長者親身演繹自己經歷和故事,可鼓勵更多本土故事創作,承傳本土文化。他又希望,劇團能將戲劇推廣至社區更多階層,實踐全民戲劇的理念,吸引更多觀眾欣賞戲劇,提升大眾的興趣。

adblk6


檔案文獻庫獲政府資助創建
悠悠四十載,劇團發展,亦是香港戲劇歷史的其中一部分。劇團去年獲民政事務局撥款資助,設立首個劇團檔案文獻庫,保存過往的物件,如繪本、場刊、劇照及影像等。張冀香港其他藝術及文化團體,同樣設立文獻庫,共同為文化保育出一分力,讓公眾加深對本港藝術的認識。

適逢中英劇團成立40周年,劇團將在4月4至13日,一連十日於文化中心大堂舉辦中英劇團40周年「零與無限大」展覽,展出25組物件,免費供公眾參觀賞。
 

1980年的製作《萬牲園》,曾因海報上豬的顏色,令人懷疑帶有種族歧視,設計幾乎得不到市政局的批准。

1980年的製作《萬牲園》,曾因海報上豬的顏色,令人懷疑帶有種族歧視,設計幾乎得不到市政局的批准。

政府九十年代擬填海將昂船洲與九龍連接,劇團於填海前創作此環境劇場,到昂船洲作戶外演出,此為該劇的布景模型複製品。

政府九十年代擬填海將昂船洲與九龍連接,劇團於填海前創作此環境劇場,到昂船洲作戶外演出,此為該劇的布景模型複製品。

中英劇團檔案文獻庫, 現收藏逾千件文獻藏品。

中英劇團檔案文獻庫, 現收藏逾千件文獻藏品。

amJetso送太興鮮臘腸 👇立即按此參加

amJetso送太興鮮臘腸,立即按此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