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塔政策研究中心發表「香港應對極端天氣情況之挑戰與展望」研究報告。(陳穎琳攝)
氣候變化和愈趨頻密和加劇的極端天氣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百家塔政策研究中心(Pagoda Institute)今日(17日)發表「香港應對極端天氣情況之挑戰與展望」研究報告時指出,本港樓宇城市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而在自然災害影響下,社區老化問題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會更易浮現。中心建議,政府、企業、民間和資本市場應加強合作,提升香港的城市韌性,以強化香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極端天氣將無可避免
香港作為高度發展的沿海城市,由暴雨所造成的水浸是最為常見且影響最大的災害。中心引述一項本地大學團隊關於極端天氣與建築環境的研究指出,據氣候模型推算,本港於2040-2049年的最高一小時雨量可達230毫米,即黑雨紀錄會相比2023年增加逾四成,相信香港極端降雨將日趨嚴峻,而雷擊相關意外亦不容⼩覷,有研究指出,地球氣溫平均每升高攝氏一度,雷擊將增加12%。天文台前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指,隨著極端降雨將更強烈和更頻繁,本港出現山泥傾瀉、嚴重水浸的機會亦會大增;對氣候的預測也或會比以前更困難:「極端天氣已成為無法迴避的現實,可以預期,其嚴重程度將持續加劇。社會各界應提高防災意識,及早規劃,作出超前部署,力求將不可抗力的災害損失降至最低。」另一方面,本地樓宇老化問題日益嚴重,據發展局數據,截至2022年本港私人樓宇便有約27.1%樓齡達70年或以上。中心共同創辦人及政策研究總監陳偉信指,老舊樓宇容易出現外牆、窗框等裂縫甚至剝落;大廈總掣損壞、電力裝置水浸等問題,安全尤為堪憂。
專家籲社會各界提高應對意識
惟報告亦表明,結合過往面對包括23年9月的颱⾵「蘇拉」、「海葵」及18年「山竹」的經驗,均反映社會在應對極端天氣時意識不足,未能作出足夠準備以減低因極端天氣所造成的社區破壞及經濟損失。研究中心經過一系列訪談、研究,提出包括深化政府角色、建立政府私企互補關係、企業應增加綠色投資,同時審慎評估成本效益、居民提高自身防災意識、發展創新金融工具等5項建議。中心共同創辦人及經濟研究總監徐家健指:「要有效應對極端天氣,不可能單靠政府,必須眾志成城。物管公司及市民在檢查和維護消防設備、電箱、升降機、渠務系統等亦有責任,如見到外牆損壞、排水系統堵塞、電箱老舊等樓宇問題時,應及時處理。因為在颱風來襲時,通常最易出事又最容易影響市民的,正是這些設施及系列。」中心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積極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