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絲綢之路,除了眾多無名商旅來往這條路線外,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張騫,要是他沒有被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他在歷史可能只是一顆微塵。然而,他接受這個任務,令他經歷一段人生黑暗時期,最終也是這個任務,讓他名留青史。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Witman)形容,張騫一生是悲劇開始,而且一開始就與素未謀面的匈奴人結下樑子。匈奴一直是秦漢時期侵擾北方的外族,漢初曾出兵卻兵敗,後以和親弭平匈奴的入侵。不過,漢武帝即位之初,雄心壯志要教訓貪得無厭,而且是邊境大患的匈奴,加上早有傳聞西域的大月氏(今在伊犁河一帶)與匈奴是世仇,亟欲報復,於是派張騫聯絡大月氏,希望大月氏出兵夾擊,「斷匈奴右臂」。
詎料張騫帶領百餘人從長安出發,往西前赴大月氏,途經由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時,遇上匈奴軍隊,張騫等人被俘。匈奴人以威逼利誘,甚至強要張騫娶匈奴女子,讓他落地生根,以使張騫放棄原來任務。不過,張騫在匈奴之地留局居10年,心中一直「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趁匈奴人不備,棄妻兒,與隨從逃離險地。
不過,張騫逃出匈奴,卻沒有返回長安,而是繼續其目標,前往大月氏。由於張騫滯留匈奴,收集通往西域的道路情報,幾經輾轉才抵大月氏,但大月氏因遠遷,加上生活安定,不願復仇。張騫無功而還,回程又再被匈奴兵俘獲,幸又趁內亂逃離,終歷13年才返抵長安。
由於張騫留居匈奴10年,通曉西域多國語言,又了解西域情況,他曾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協助大軍獲勝。漢武帝為翦除匈奴威脅,聽從張騫建議,派張騫出使烏孫,希望拉攏烏孫打匈奴,張騫帶著大量牛羊、金銀貨帛再往西域諸國,而且漢朝多番戰勝匈奴,名震西域,縱然烏孫沒有答應出兵,但也派使者回訪。
Witman解釋,張騫二次使西域,當時西域諸國許多都是生產力落後的遊牧民族,獲得天朝上國的絲綢和茶葉,而且茶葉對這些國家尤如藥物,因此張騫替漢朝結交很多朋友。中華文化就靠張騫所走的路線,將「中國製造」傳播到西域,即今日的中亞地區,再到波斯、阿拉伯等地。後來不少遊牧民族仰慕漢朝威名,以朝貢方式成為藩屬,漢朝也設立西域都護府,令中國的影響力正式植根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