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最新平均輪候時間升至5.8年,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洪雯表示,公屋輪候時間長並非因供應不足,而是需求過度。她指出「人係追隨資源走」,當資源嚴重向公屋傾斜,夾心階層的條件不如公屋住戶,公屋便成為小市民的最佳選擇,令他們透過控制收入,甚至放棄工作而輪候公屋。
洪雯今日在立法會大會提出口頭質詢,指現時本港有逾30%家庭居住在公屋,比例是全球最高,但公屋輪候冊數字繼續快速膨脹,輪候冊宗數是回歸時的2.5倍。她提到最近有全球頂尖科技企業向她分享,公司有意栽培一名25歲員工,但他卻選擇辭職,與父母聯名申請公屋,這些案例並不少見。
指房屋政策創造公屋需求
洪雯續指,有40%公屋輪候宗數並非長者一人家庭,中位數32歲,當中40%人擁有大專學歷。她認為本港房屋政策創造了對公屋的需求,嚴重扭曲市民對工作的追求,香港的勞動參與率亦愈來愈低。她建議政府將公屋和資助出售房屋的供應比例,從目前的七三比調整至五五比,並為公屋比例設定上限,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之餘,同時回應市民對自置居所的殷切需求。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回應指,理解大家想增加資助房屋,但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仍然較長,現階段盡量增加公屋供應。她指因應未來公屋供應量增加,會提供較大空間檢討公屋及資助房屋比例。何永賢又指「青年人要保持希望」,公屋設計並非希望青年一畢業就輪候公屋,不是「早排有着數」,年青人應向置業階級更高點規劃。
李鎮強問及會否參考新加坡組屋
選委界議員李鎮強問及「會否畀公屋框死咗」,舉例很多年青人選擇成為自由工作者、現金支薪,甚至「躺平」 ,影響政府稅收。李鎮強表示這些中產青年亦與基層爭奪房屋資源,關注政府會否參考新加坡的組屋做法。何永賢回覆,新加坡可推行組屋與中央公積金有關,僱主及僱員需支付高比例的供款,不能將每個地方的做法搬來香港,而本港已發展一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