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類鼻疽個案過去3個月明顯上升,今年累計有34宗類鼻疽個案,8人離世,深水埗更錄得20宗個案疑出現爆發。政府早前到當區配水庫採集的泥土樣本,發現32個泥土樣本對類鼻疽呈陽性,衛生防護中心指,部分的基因分析與感染群組基因非常相似,暫時未知感染和傳播途徑。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推斷,細菌可能經配水庫通風口進入,建議當局加裝過濾器。他重申,所有配水庫食水樣本均無發現病毒,顯示食水安全,不過市民亦應避免使用每日頭一分鐘食水及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袁國勇團隊與衛生署團隊上周到深水埗區配水庫視察及採集樣本,衛生防護中心昨召開記者會,交代類鼻疽個案調查進展。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表示,今年累計有34宗類鼻疽感染個案,有25宗於8月後確診,其中20宗是深水埗居民,認為該區有群組感染,而調查過確診者的背景、接觸過的物件及去過的地方等,都未發現有共通點,而逾一半患者均甚少離開家中,難以確實感染途徑。
團隊在區內採集471個環境樣本,當中有38個樣本對類鼻疽呈陽性,其中32個是在供應區內食水的配水庫泥土中發現,涉及石硤尾配水庫、畢架山配水庫及蝴蝶谷配水庫,當中6個可以「種菌」,經基因比對後,有4個樣本與8名病人感染的細菌極度同源,認為兩者有關聯,但暫未能確認感染及傳播途徑。此外,4個陽性泥土樣本來自白田邨第10期重建地盤,以及2個陽性樣本來自患者家中的洗手間水喉位及花瓶。至於配水庫食水樣本全部陰性。中心指,截至昨日,6名病人仍留醫。今年8月後感染的個案中則合共8人離世,其中6人居於深水埗。歐家榮說,當局正擬修例將類鼻疽列為須呈報傳染病,適時再公布。
高溫致氯氣未能消毒
袁國勇昨再與政府人員到相關配水庫視察,指肯定水管無裂縫,即使日前經歷颱風和大雨都沒有泥土滲入,但不排除有其他高危因素。他推斷,細菌可能經配水庫上的通風口進入,「在配水庫頂部的通風口,用作令配水庫內外的空氣壓力平衡,當配水庫水位一直下降,外面空氣會進入水庫。打風下雨時,泥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經那些通風口進入水庫內。」他稱已在這些通風口採樣等候化驗。
本港食水一向有加入氯氣消毒,袁國勇估計因為早前8月的高溫,令水中含氯量未能發揮作用,「全球氣溫上升,水管好、配水庫溫度也一路增加,於是有個別情況,當氣溫一路增加,水中剩餘的游離含氯量降低,是另一個因素令含氯量可能到配水庫或家中時,已下降到一個水平,可能令類鼻疽伯克氏菌可送到家中。」他亦提到今次確診患者大部分是中年人,指人口老化亦是另一爆發高危因素。不過他強調,市民要接受類鼻疽屬於風土病,只要其非同源,毋須太擔心。
强調食水安全無類鼻疽菌
雖然未知傳播途徑,不過袁國勇說本港食水從沒找到類鼻疽菌,強調食水安全沒有問題,但建議水務署可在配水庫通風口加裝高效空氣過濾器,以及在配水庫出口安裝紫外光消毒。他亦再次呼籲區內居民,不要使用早上的「頭啖水」作漱口或飲用,最好先開水一分鐘,然後再用水;並建議有發燒、膿腫等病徵或可能感染類鼻疽的市民在求醫時,向醫生告知相關病徵,以進行血清化驗及細菌培植。
水務署總水務化驗師蔡德業表示,署方已於上月增加供應給深水埗的食水餘氯含量,並加強監測供水系統中的氯含量。同時會根據專家建議,調查有關配水庫,以防通風口出現滲漏,並研究在水庫出口加裝紫外線消毒裝置,以及在通風口加設過濾裝置。
另外,上月25日北角及將軍澳分別錄得1宗類鼻疽個案,被問及相關個案的基因分析及其他區的傳播風險,歐家榮表示,經流行病學調查及走訪患者居所,發現兩個案的基因排序不同,且均與深水埗群組不同,指類鼻疽在本港已是風土病,相信北角及將軍澳的個案與此次深水埗類鼻疽群組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