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倡校內設輔導員,冀減少學童自殺個案(陳芷晴攝)
學童自殺個案不時出現,現時中小學均設有駐校社工,有學者提議在此基礎上設校內輔導員,認為可與社工角色相輔相成,清楚分工。
民建聯今日舉行支援學童精神健康研討會,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馮麗姝提到學童的心路歷程很特別,即使他們上學不開心,「轉校唔似轉工咁易,一嚟就6年,有啲學校一條龍甚至係12年」。她分享曾經有個案,有學生被網上欺凌,「將佢啲瘀嘢放晒上網同嗌花名」,該學生選擇轉校,怎料轉校第一天已經畀同學嗌「花名」。再次轉校,由港島轉至北區的學校也是同樣情況,她指網上資訊流通,難以逃避。不過,她引述數據顯示90%學童面對負面情緒時不願意尋求協助,以她處理的個案,學生很多時不會面對面談論負面情緒,多數只是發簡單訊息給朋友。
建議校內增設輔導員
建議方面,馮麗姝指出現時學校和家庭避談生死教育,「屋企入面都係教死咗就死咗,唔好多講」。她提及很多人曾經想過想死,「但諗吓就算」。但學童或因缺乏生死教育,令他們甚至覺得「諗死好正向」,愈想愈深,以至計劃自殺。另外,現時中小學均設有駐校社工,不過馮麗姝認為社工現時疲於奔命「兩邊走」。她建議增設中小學常額輔導員,協助學生提升信心,發掘所長。一般學童擔心被標籤,馮麗姝認為輔導員會較容易令學童接受,「我睇輔導啫,係見姑娘、見姐姐,唔係睇精神科醫生」。
研討會上,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引述數據,每5個自殺學童有1個選擇在學校自殺,顯示令學生在校園中開心是很重要。他強調需完善家校合作,但提醒家長自身都有責任,「唔好覺得將仔女放喺學校,就只係學校嘅責任」。
倡提升學童抗壓力
立法會議員、社會服務聯會主席管浩鳴表示社工界很多時候是「盡做」,未必知道那些學童有困難,需依靠校方及家長轉介。他建議教育局加強課程設計,不止理論上,可透過課外活動提升學童的抗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