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61669157_gd.jpg?itok=VZCgp5yk×tamp=1739144838)
由6月9日大遊行開始,直至6月21日包圍警察總部(圖)為止,當中雖然不過13日,但在香港示威抗爭歷史而言,已是換了人間。這不得不令人想起當初法國黃背心興起之際,由總統馬克隆一直到大眾傳媒,全部都因社會抗爭模式的激烈變遷,完全不懂作出反應。所以無論站在支持、同情抗爭者的立場,還是作為抗爭者對手的政府高官和執法人員,好應該嘗試理解新世代鬥爭究竟和過去有何分別,否則輕則落伍於時勢,重則因作出錯誤對應而引致災難性錯誤。
Rad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在去年曾撰文” Ten Lessons from the Yellow Vests”,點出了黃背心運動和過往法國以至歐洲的抗爭運動都有所不同,包括有:不要互相埋怨和流於說教;不要將抗爭視之為一次性行動;不要堅持佔領以至死守公共空間;
保持抗爭路線的隨機性;將罷工群眾與抗爭運動連結起來主動出擊;為了抗衡主流傳媒的抹黑,要透過由下而上的基層網絡打輿論戰;要放膽作政治想像,不要怕被政黨騎劫,反過來要騎劫政黨;不以單一訴求為運動目標,而包含令政府不得不作改革才能回應的要求;要對政權不惜一切鎮壓有心理準備,包括無限制使用暴力、安插間諜以及濫捕;還有,在抗爭的過程中累積實力,那麼無論運動結束或失敗,仍能保有東山再起的種籽。
然後你會發覺,在6月一連串由民眾發動的抗爭,不少特徵皆和黃背心運動極其相似。在6月9日103萬大遊行,基本上仍是香港傳統示威遊行的套路:由民陣上而下作統籌領導,緊跟規劃的時間和路線進行,完成後立刻收隊離場,不會和各種原定計劃以外的行動拉上任何關係。過往和理非和勇武抗爭者總會因路線不同而互相指責,然而在6月9日晚上卻完全不同。衝擊者早已打算等待民陣完全撤離後才開始行動,如此不單沒有爭奪指揮權與責任釐清的問題,同時也因被視為示威過後的「加時戰」,吸引了不少逗留於現場、對林鄭當晚回應感到憤怒,打算「再做點事」的群眾。6月9日晚的衝擊完全出乎警方意料之外,因為行動前沒有任何預告,而且衝擊路線亦相當隨機,雖然最終因參與人數較少而被成功鎮壓,然而其意義卻為開創一個參考和複製的先例。
看似無序又反覆進行的行動
直至6月12日民陣宣布三罷,其實就是佔中的翻版:而警方自佔中以來的數年間,早已反覆鍛煉多年。清場行動亦大致符合其預期:先是以前線的衝突作為引子,然後以「速龍隊」為首的精銳開路,輔以催淚彈和布袋彈驅散群眾,務求要在一天以內清場,不能令事件演變成長期佔領。當晚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清場的翌日,所有馬路已回復通車,昨天曾參與佔路的數萬群眾,竟然沒有一個回到現場繼續抗爭。根據往常的經驗,這顯示群眾已潰散、運動已大傷元氣,短期內都不可能死灰復燃。
然而在不單在6月16日再次有200萬人破紀錄上街,在晚上又再次有人嘗試留守。然後在6月21日群眾再被號召包圍警察總部,再之後的各種野貓式抗爭……至此才開始有人恍然大悟:這種看似無序、反覆進行卻又充滿隨機性的佔領行動,就是黃背心運動的香港版。一些舊世代的社運人士和時事評論員,譏諷隨意圍堵為沒有意義的「流竄」,無間斷地動員民眾亦只會損耗士氣;然而他們不明白的卻是,抗爭人士不單不會視被警方清場為一次失敗,相反和穿著黃背心的法國群眾一樣,只視之為一連串運動的一個段落而已。傳統群眾在遊行一整天後已身心俱疲,要休養好一陣子才有興趣參與下一場集會,但年輕的抗爭者們在撤退回家的同時,卻已在策劃下一步行動了。野貓式圍堵也是一樣。雖然失敗佔多數,參與者其實也在學習教訓,今天不讓人往稅局辦公、明天就在現場道歉,每一次的行動都和上次不同,重點是無損士氣之餘同時亦令政府如驚弓之鳥,區議會選舉說明大會的取消就是明證。
在6月21日凌晨曾發生了充滿象徵意義的一幕:話說黃之鋒呼籲群眾搞現場公投,以決定是否撤離,誰料卻惹來群眾噓聲,認為他沒有必要說三道四──他可是在雨傘運動鼎鼎大名的學運領袖黃之鋒啊!老一輩認為只有民陣或「大台」組織舉辦的有秩序示威遊行才是正途,沒有明確領導的抗爭不但有著失控的危險,甚至可能滲入內鬼,最終令抗爭爛尾收場。他們不明白的是,黃背心運動已確立了「去中心化」指揮,抗爭者以細胞(Cell)形態運作,各自獨立自主之餘相互間又會有所聯繫,遇有重要決策除了會以投票決定外,一旦不滿決定又可自行決定遵從與否──如此連擔心內鬼滲透影響決策的「拜占庭將軍問題」(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都一併解決掉。
當日黃背心運動如火如荼之時,法國政府曾嘗試找出領導進行談判,但最後發覺根本沒有人能代表,又或只要有人嘗試代表,就會立刻被人清算。如今香港政府也陷入類似困局,過往佔中時主導談判的林鄭,如今在沒有談判對手的情況下,就唯有和馬克隆一樣,只得透過不斷退縮來摸索出妥協之路。
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