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4-10-30 08:30:00

研量子特性獲選亞洲青年科學家 傅凱駿指投身科研要有傻勁

分享: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傅凱駿獲選「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研究員」(am730記者攝)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傅凱駿獲選「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研究員」(am730記者攝)

科研路上從來不易,新獲選「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研究員」的物理學家傅凱駿接受《am730》訪問時笑說,科研之路處處是難題,一直是樽頸,突破需要時間和運氣,故投身科研要有傻勁,只盼30年後回望,可引領科學向前幾「細步」。而港府近年提倡科研和「搶人才」,作為人才的傅凱駿說,香港人才比例高,在牽涉人力和空間較少的科研範疇有天然優勢。

記者︰曾偉龍

去年榮獲「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今年再獲選「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研究員」,研究量子物理的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傅凱駿事隔一年再獲殊榮,將參與未來科學大獎周的項目年度會議。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傅凱駿笑說,科研路上一直是樽頸。(am730記者攝)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傅凱駿認為,香港在純理論研究具優勢。(am730記者攝)

專研量子粒子特性

傳凱駿2013年在中大物理學本科畢業後,先於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研修博士課程和取得文學碩士,再於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學位,2021年回港加入科大物理系,主要研究大量量子粒子引起的集體現象。他向記者解釋,要研究電子的量子特性,了解電子的相互作用,現時傳統電腦是無法做到,有足夠運算能力的量子電腦卻未面世,研究需要克服這個鴻溝,或者想出其他處理方法。

前沿理論物理研究有如在沒有地圖的海洋航行,不知道誰比誰更接近終點,「我哋唔知乜嘢係advanced(領先)啲,唔行到底都唔知」,有時看似錯的方法,最後卻被證明是正確的。所以,傅凱駿的研究團隊除了閉門苦思,也要閱讀其他科學家的思路,或者參加學術會議向其他科學家「偷師」,舉例人工智能題材火熱,引出不少新的研究思路,正好參考,「叫電腦做運算,可否處理量子嘅特性?」

盼回望曾推進科學

除了沒有航海圖,研究成果的意義也未必顯然易見,傅凱駿說,研究理論可能到下一代也未必會對生活有影響,「80年前做嘅研究,都唔會知道喺今日有乜用」,但沒有過去的研究,今天連用電也不可能,「人類對世界嘅了解多咗,(對世界)肯定有影響」。

傅凱駿說在科研的世界,數十年都不是長時間,但曾說希望研發室溫超導體的他還是被問起研究進度,他即笑着回答研究不會每年都有突破,又說科研路上盡是樽頸,「易做嘅幾百年前都做咗,留得低一定係以前做唔到」。他談到做科研要有傻勁,即使成功率很低,「會想試,六合彩難中,但有人中嘅……未試過,點知唔得?」他又說,科研成果需要時間,也需要運氣,只希望自己30年後回望,可以引領科學前進數小步。

adblk6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傅凱駿獲選「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研究員」(am730記者攝)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傅凱駿獲選「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研究員」(am730記者攝)

香港純理論研究具優勢

政府大力推動創科,學界和商界紛紛加大科研的投放,年僅30多歲的傅凱駿卻說自己不受資源所困,因為純理論研究並不需要大型團隊,現時他領導逾10人團隊的規模已受同儕羨慕,「資源多,要諗時間點樣用」。團隊中內地學生佔70%至80%,香港學生則有一位。

外界普遍有香港科研條件不如外國的印象,傅凱駿則不認同,因為香港的科研人才佔人口比例高,又對於中國內地的資優學生具有吸引力,且處於中國內地和國際之間,容易匯集頂尖人才,在純理論等個別的範疇具有天然優勢,但如農業、智能晶片和醫藥研究等,動輒需要數百至逾千位基礎研究員,或需要極大的空間的研究,香港則難有優勢,「(科大)實驗嘅同事都好糾結,買新器材都冇咁大空間」。

北都開發應先了解科研界需要

政府開發北部都會區,將會提供創科用地,傅凱駿說,資源落地,也需要用得好,政府應在較早階段與持份者接觸,了解實驗室建築的要求,例如滿足電阻、避震的要求,否則大樓落成,個別研究項目便不可能進駐。

土地之外,政府亦希望向外地科學界「搶人才」,傅凱駿提醒,不少精英學者已屆50至60歲,步入研究生涯最後階段,當局應思考要引入名牌人才,還是在研究生涯上具有潛力的人員。作為香港科研界「明日之星」,傅凱駿會否考慮離港他投?他把手一攤,笑着回答,「香港係而家我喺度嘅地方」,又說名牌學府所以名牌,不在其建築硬件,而在其人才,人才所到之處,都可使該地進步。

科技大學

科技大學

雙料狀元指大學課程太淺

除是科學家,也是教育家,本身是會考9A、高考5A「雙料狀元」的傅凱駿對教育亦有不少看法,他直言,高等教育太淺,「應該攞最高等、最難嘅出嚟,學生做唔到係正常」,但可讓學生接觸前沿問題,現時教育會遷就學生程度,則是另一種模式。傅凱駿又說,高等教育不是全人發展,否則令學生無法集中攻克專門知識,「可以教深啲,唔係為折磨學生」。但他認為,今天的學生並不比以前的學生差,例如現時大學生已懂編程自行寫程式,「學生有能力做細細個project(項目),自己本身學生時係未做到」,故學生某些能力變好,其他能力變差亦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