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塵埃落定,首相約翰遜(圖)領導保守黨取得365席,較其他黨派合計的285席多出80席,未來5年大可以穩定執政。這或許會給予約翰遜空間採取較溫和務實,而非一味民粹的政策。今次文章會先分析選情,再談為何約翰遜大贏反而有機會轉換執政路線。

今次保守黨取得44%票和365席,是該黨自80年代以來最佳成績,工黨則只得32%票和202席,上一次更差的是1935年。而跟上一屆2017年大選比較,保守黨增1.2%票和48席,工黨減7.8%票和60席,顯而易見今次選舉的關鍵是工黨得票大量流失。這當然跟脫歐有很大關係。假設脫歐和留歐兩派的民眾是一半半,脫歐派只須全投保守黨,但留歐派有工黨、自民黨和其他小黨可以選擇,分薄票源,所以保守黨會得利。
我們可以將英格蘭的選區分為脫歐派或留歐派佔多數兩類來看,就會看到上述效果。今次保守黨在英格蘭中北部從工黨手上奪走了大量議席,這些選區都是長年投工黨的工業衰退地區,但在2016年公投中投了脫歐。細看它們的選舉結果,都是工黨大幅度失票 (10%以上),而保守黨和自民黨都各有增長,因此並非單純「鐘擺效應」工黨的票倒向保守黨。至於留歐派居多的大城市區,保守黨亦沒有因為脫歐立場失去 (本來已經不多的) 議席。細看結果,是因為保守黨和工黨得票同樣下跌,自民黨上升,但上升了亦不足以贏,於是保守黨保住議席。
因此,工黨敗因主要在今次選舉脫歐成了主要議題,而工黨原有議席是脫歐留歐都有,擔心無論採取哪一個立場都會失去另一半支持者,於是採用了「贊成舉行二次公投但不講明屆時支持留歐或脫歐」這樣不清晰的立場,並且嘗試在競選期間轉移視線,主打民生福利議題,可惜最後是兩頭唔到岸,同時流失票源給立場較清晰的保守黨和自民黨。另一個因素是很多選民都已經對脫歐爭拗感到煩厭,覺得應該快點了斷,所以投給立場較清晰的政黨。
事實上,這種「快點解決脫歐後再做回其他經濟民生議題」後的想法,可能也是不少政客,包括約翰遜本人的想法。約翰遜本人並無強烈的意識形態,亦非強烈的脫歐支持者,這從他過往擔任倫敦市長時從來沒談過脫歐就可以看出。對他來說支持脫歐只是爭取民意挑戰首相寶座的工具。所以現在當上首相了,還贏了大選可以長期執政了,脫歐就不再重要了。
當然,這並不表示他不會繼續搞脫歐。他應該會如選前預告的盡快讓國會通過脫歐方案,趕在明年1月的限期內讓英國正式脫離歐盟,但正式脫歐不等於所有事情已完成。由於脫歐太急,英歐雙方同意之後還會有個「轉型期」詳談各方面政策和法律如何脫鈎,約翰遜大可以延長這個轉型期慢慢磨,確保脫歐帶來的陣痛不會太大,總之在下次大選前完成,到時可以給選民有個交代就可。反正選民對政策細節和轉型期甚麼的未必太理會。
再佐證約翰遜有「快點解決脫歐」想法的,是他勝選後的演講。相較選前經常火力全開批評反對派,他今次強調大家是時候修補分歧,又說自己是「一國派」(one-nation) 保守黨人。這個「一國派」說法來自19世紀保守黨首相迪斯雷利 (Disraeli),他形容當時英國貧富和階級差距大到好像有兩個國家,雙方活在不同世界,政府有責任修補差距,維持國家團結 (而從現實角度看就是基層選票多,不爭取他們不行)。約翰遜引用這講法,意思就是往後會加強處理經濟民生問題。
支持脫歐或因感到被「丟下」
事實上英國這麼多人支持脫歐,很大程度源於覺得加入歐盟單一市場甚麼的,只對精英和一小撮人有利,自己的生活沒有因此改善,是被「丟下」(left-behind)了。這情況在英格蘭中北部那些衰落中的工業區尤其普遍,這些選區就是今次保守黨從工黨手上贏的,約翰遜也在選後立即到訪這些選區會見選民。因此要解決這股深層次矛盾,就必須確實地改善經濟民生。只是,跟歐盟這個龐大市場關係轉差了,改善經濟民生不是會更困難嗎?約翰遜未來的路不好走。不過,反正他都應該有得做5年了,其他的遲些再說吧。
最後一段稍談另一方面的深層次矛盾,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今次選舉中,主張蘇獨的蘇民黨近乎全贏蘇格蘭的議席 (59席贏了48席),未來肯定會再次要求搞蘇獨公投,但約翰遜已明確拒絕,雙方未來大概會繼續爭拗。另外北愛爾蘭的18席中,統派只贏了8席,是統派第一次贏不到大多數議席。別忘了當初北愛爾蘭沒有跟隨南愛爾蘭獨立,就是因為統派居多,所以今次統派失落多數議席,毫無疑問是重大變動。約翰遜的脫歐方案講明,往後為維持南北愛爾蘭往來方便 (這是南愛爾蘭同意英國脫歐的條件),有機會將北愛爾蘭跟英國其餘部分分開處理,北愛爾蘭繼續緊跟歐盟政策和法律。這會否令北愛爾蘭局勢複雜化,甚至重燃統獨兩派爭拗,值得留意。
文:假才子(傳媒工作者、比較政治碩士、假大空冒牌才子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