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新界土地料為新一份《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資料圖片)
特首林鄭月娥將於明早11時在立法會發表任內第五份《施政報告》(見表),預料會有大篇幅講述土地及房屋政策,公眾可於她完成發言後於專題網站瀏覽、到民政諮詢中心領取文本。有智庫倡議,應將新界大規模城鎮化,重新採用七十年代的新市鎮發展模式;亦有地產商提6項建議,包括盡早讓業界參與新發展區的建設,善用綠化地帶,估計釋放一成綠化帶就有約1,600公頃土地,建約12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新鴻基地產昨就土地供應提6項建議,包括善用綠化帶,估算釋放一成綠化帶、即約1,600公頃土地,以每公頃可建750個單位推算,可建約12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而爭議較大的濕地保育區,新地認為當局應檢討濕地潛力,並指有濕地緩衝區(WBA),甚至保育區的水塘荒廢後有污水雜草,甚至有外來物種入侵,質疑其生態價值。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黃元山指,政府不應再逐幅地找,而是重新採用七十年代新市鎮發展模式,以整全方式推展大規模的城鎮化。現任房社企「新世界建好生活」諮詢委員的地政總署前署長劉勵超表示,希望盡快幫到年輕人首次置業,提供到可負擔的房屋,認為新界農地建屋較地價高昂的市區較可行。
不過,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就對大力發展濕地有所保留,提出不少WBA的農地由發展商持有,質疑相關政策未必爭取到市民支持,而且農地本無基建配套,成本或比棕地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