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7-10-10 06:00:00

解非理性行為 立行為經濟學 塞勒奪諾貝爾獎

分享:

塞勒(Richard H. Thaler)曾被視為傳統經濟學的「離經叛道」者,如今不單被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及英國前首相卡梅倫等奉為經濟明燈,更獲得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憑藉分析經濟及心理之間的關係,令人豁然明白,為何總是有人不按傳統經濟學理論行事,而作出違反理性的舉措,有助解釋投資及消費市場上種種「怪行」。
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假設人的經濟行為完全理性,並追求最大利益,事實卻不盡然,行為經濟學正好填補當中空白。瑞典皇家科學院形容,塞勒的理論「在個人決策的經濟及心理分析之間,築起了橋樑」,對經濟研究及政策帶來深遠影響。評審委員會重點提及,塞勒理論可見於三大範疇——有限理性(limited rationality)、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s)及缺乏自制力(lack of self-control)。

判斷「抵唔抵」涉及「心理帳戶」
假設陳太與丈夫財政完全共用,她看中一條裙子,卻嫌太貴忍手沒買,丈夫送給她時,她卻心花怒放——裙子價錢無變,心理感受卻截然不同,塞勒稱這涉及「心理帳戶」 (mental account),指人們會在心裡暗設各種「帳戶」,如「日常開支帳戶」及「享樂帳戶」等。陳太嫌裙子貴,皆因把「自己買」視為「日常開支」,而丈夫送贈時,即改從「維持恩愛帳戶」提款——只要能增進夫妻感情,多花錢也是值得。這解釋了為何人們會以不同態度看待等額金錢(如月薪及花紅),並作迥異的消費決定,亦解釋了何以過時過節總是商家賺錢時機。
塞勒另一重要理論是「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如A應B的要求,以1元把杯子轉讓給B後,再提出以1元購回,B有極大機會要求加價,塞勒將此稱為「稟賦效應」,指當人擁有某東西時,會覺得其價值特別高,「人們放棄某東西時,所要求的賠償,往往比其願意付出以獲取該東西為高」,資產買賣拉鋸、投資者「揸貨唔放」致蝕錢,或因此而起。除了上述「有限理性」行為,塞勒指人們決策也會考慮公平性(社會偏好),是以賣雨傘商家,趁落雨開天殺價,理論上需求急升價格亦應飆漲,但顧客或會因「不公平」而拒買。

adblk6
評審委員會公布塞勒獲獎。

評審委員會公布塞勒獲獎。

捉心理「輕推」民眾供退休金
人們定立新年目標,多數「爛尾」收場,塞勒指人類「缺乏自制力」,不能單靠自發性,他提出「輕推」(nudge)理論,認為只要為民眾提供適度誘因及推力,可助其作出更好決定,他與另一經濟學家貝納茨(Shlomo Benartzi)在美國推動的Save More Tomorrow退休金計劃,便反應理想,他提出民眾把加薪的若干份額撥作供款,而非在月薪「扣款」,減輕民眾蒙受損失的感覺。英國政府曾於2010年成立「輕推小組」(Nudge Unit),運用有關理論改善施政效率,其中稅務局在催繳信中加入一句「10人有9人按時繳稅,閣下是少數不準時者」,結果成功追回欠稅的比率較前增6個百分點,涉額約20億港元。

「經濟離不開人性」
72歲的塞勒現為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他說其研究最重要影響,是確定所有「經濟主體都是人,任何經濟模式也需融合人性」。他將獲900萬瑞典克朗(約860萬港元)獎金,被問及會如何使用獎金時,他妙語道︰「我會盡量不理性地花費!」

入App免費拎寵物展入場券

入App免費拎寵物展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