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有數十萬隻候鳥到鄱陽湖過冬。(中新社)
內地第二大湖、江西鄱陽湖建閘蓄水計劃,受眾多環保團體關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也曾發聲,質疑破壞生態環境,但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紀偉濤近日反駁,到鄱陽湖過冬的候鳥可以藉改變飲食習性「適者生存」,就算「草不夠吃,可以捕魚或到農民田裡吃玉米番薯」。《新京報》昨發文批評,紀的論點是「不負責任的想當然,好像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運行都在這些官員的掌控安排之下」。
內地傳媒報道,每年冬季都有幾十萬隻候鳥到鄱陽湖過冬,包括全球僅得約4,000隻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極危物種白鶴。內地公益組織「讓候鳥飛」棲息地項目負責人張雲博稱,目前幾乎全球所有白鶴都在鄱陽湖過冬,而白鶴以植物塊莖為糧食,且只會在水深10至20厘米地方覓食,一旦鄱陽湖在枯水期蓄水,冬季湖水面積預計將增加約300平方公里,屆時水深的地方白鶴無法過去,水淺之處又未必長有塊莖,勢必影響白鶴覓食。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主任委員周海翔亦指出,據其連續數年跟蹤調查,白鶴在繁殖期才可能進食魚蝦等補充蛋白質,在鄱陽湖過冬期間不吃魚。
官稱可撈起江豚助洄游
另外,鄱陽湖還有「長江江豚最後避難所」之稱,但建閘蓄水後,每年將有數月封閉鄱陽湖,恐令江豚棲息地進一步破碎,從而加劇其滅絕。紀偉濤則稱,水閘不影響江豚洄游,因為特別為江豚設計了有4個孔、每孔寬60米的大水閘,強調「寬2米左右就可以游過去」,若江豚游不過,可考慮人工干預,「捕撈江豚來進行種群定向交換」。但周海翔指出,目前對野生江豚的研究非常少,故不了解江豚是否正好在落閘時進出鄱陽湖,但建閘終歸對長江江豚及鄱陽湖江豚的交流不利,可能導致近親交配,而且野生江豚十分怕人,「每次人工捕撈都會造成江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