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厭食症的成因十分複雜,心理和生理因素往往同時存在,例如身邊很多人嚷著要減肥、個人性格等都有影響,因此治療也必須「身心同治」,而且愈早開始治療效果愈好。
兒科專科醫生梁寶兒表示,部分青少年厭食症患者有一些典型特徵,「例如讀書成績好,做事有『要贏』的決心,重視對自我的認同等,都是十分常見。此外也會受環境影響,例如母親、好朋友都節食,自然增加青少年對進食的抗拒。」
影響發育
梁寶兒提醒,青少年厭食症對患者影響深遠,「厭食症是在精神科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病,比抑鬱症更高。經常反覆厭食也有可能引致電解質紊亂,心律變得不正常而有生命危險。有些病人更會變成長期及慢性的厭食症,影響發育,而長期營養不良可引致腦部萎縮、皮膚乾旱,以及因體溫過低而長出細毛。」
家長參與治療
青少年厭食症最明顯的症狀是過瘦,從醫生的角度,會以身高體重指數(BMI)為標準,但同時會留意患者的體重趨勢,例如原先是肥胖一族,忽然由大碼減至中、細碼,即使BMI仍在正常範圍,也不表示沒有患上厭食症,必須由專業人士全面評估,包括心理評估。梁寶兒指出,治療青少年厭食症,需要兒科醫生、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營養師等團隊,而家長更必須參與,而現時科學研究證實最有效的治療師是「家庭治療」。
未有藥物可治
「現時沒有針對治療厭食症的藥物,當然有時也需要藥物輔助。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先確診,然後,病人最需要的『藥物』其實是食物。有些病人已進入了暴食—厭食的惡性循環,必須先有足夠的營養,才能把情況扭轉。」梁寶兒續指,治療時家長的角色最為重要。首先應保持和子女的良好關係,避免對抗性辯論。有需要的時候,應向專業人士求助,現時政府、志願組織等都有提供這類服務。
而具體治療可分為門診和住院兩種,視不同個案而定。以住院治療為例,患者平均留院30至40天,然後可改由門診跟進,整個療程約一年,並非遙遙無期,最重要是盡早開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