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會每周會安排大量人手修補草皮。(莊振邦攝)
賽馬結果若未如理想,往往會被馬迷戲謔「又幫馬場鋪草皮」。事實上馬場上能出現平坦的靚草坪,過程殊不簡單,當中要配合天時地利,最重要「人和」,更有賴一班「鬧市農夫」在背後默默耕耘,由青草顏色,至軟硬度均要在賽前賽後細心觀察。

劉潔兒指每個賽馬日後,他們要檢查草地有否破損。(莊振邦攝)
八十後的馬會跑道執行經理劉潔兒(Kiki)現率領近百人團隊,日常保養跑馬地馬場草地跑道。從事現職源於就讀中大地理系期間,曾隨教授到沙田馬場參觀,發現保養草地的背後充滿科學知識,畢業時便順理成章加入馬會。
「種草」並不是灑下種子等待長成便完成,Kiki透露,香港位於亞熱帶地區,跑道須按季節種植夏草及冬草,細看之下會發現兩者分別,如夏草較淺色,有較多橫枝,冬天時會休眠,故踏入深秋後改種顏色較深冬草,到翌年3、4月又再轉換種植。播種後須跟進天氣變化及小草生長狀況,制定最合適的剪草、灑水、疏土、施肥、驅蟲等工序的時間表。小草長大仍要「睇天做人」,Kiki指,如氣溫急降,她會以草氈覆蓋草皮;日光不足時會利用流動燈車照草。
場上要長期出現綠草如茵場景,每個賽馬日後更要巡視一遍。Kiki解釋,賽馬日有約100匹逾千磅重的賽駒在跑道馳騁,塵土飛揚外,部分草皮更被馬蹄踢起,地上形成一個個的洞。她與團隊需按草地破損的形狀,「度身訂做」出修補方法,填入的小草最少要3周才可能扎根,期間欄杆圍著修補範圍;之後亦要管理跑道的疏水力和以儀器監測草的軟硬度,有否因修補受到影響, 「太軟太硬嘅話做啲調整」,草長度維持約4吋,「過長難以健康生長,而過短則避震作用不足,影響馬腳健康」。
草的長度、軟硬度影響馬匹外,原來顏色亦對牠們構成影響。Kiki指,雖然馬匹是色盲動物,所有物件看出來均是灰色,但會看出物件有深有淺,若發現顏色不妥便以為是陷阱,加上天生膽小,避開時或會受傷,故當她與團隊發現草皮顏色不一致時,便會將草染成相同顏色,保障馬匹安全。
工作多年,最難忘經歷是去年的國際騎師錦標賽。她憶述,以往這個賽日,場內會放煙火,人頭湧湧,去年受疫情影響,雖然在「賽馬防護泡」下,仍有多位海外高手來港與本地騎師一較高下,但馬迷不能進場,現場鴉雀無聲,十分難忘。
今年國際騎師錦標賽將於12月8日在跑馬地馬場舉行,草皮保護工作更不容有失;雖然仍受疫情影響,但今年已接受預先訂座的公眾人士可入場觀賽,估計熱鬧氣氛將再次出現。